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阿拉善:神奇的背后(3)

2017-08-18 10:53:56  央视网  

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在腾格里沙漠的东缘,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大片的梭梭林,这是当地常见的固沙植物。

苏海图嘎查曾是牧场,2004年前后,草场退化严重,牧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给牲畜买草吃,嘎查里年轻一点的牧民都扔下草场去外地寻出路挣钱,草场变成荒漠,一扔就是好几年。最近几年,嘎查成立了合作社,号召在外打工的牧民回家种植梭梭。

种梭梭最早的牧民胡开竞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地里看他种的梭梭,他告诉记者,第一年想试试,就种了600亩。

荒漠种上梭梭,慢慢又见了绿。可如果光固沙没效益,只投入不产出,也很难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为此,当地一直在研究如何科学地在梭梭上嫁接药材肉苁蓉,最终将这种实践向老百姓推广,胡开竞也从中受了益,他说,每年从肉苁蓉上最少收入二三十万元。

为了引导牧民科学种植,避免苁蓉过早地吸走梭梭的养分,导致梭梭死亡,合作社和牧民签订协议,必须在种植梭梭三年后才能嫁接肉苁蓉。肉苁蓉的经济效益不光是植物本身,连种子也能卖上好价钱。

像苏海图嘎查这样在沙漠边缘种植固沙植物的做法在当地被称为锁边工程,也就是用固沙植物锁住沙漠的边,不让沙漠蔓延。然而阿拉善地广人稀,大面积固沙仅指望人工造林还不够,还得采用飞播的方式。但是飞播造林需要条件,过去有种说法:降水达到200毫米以上才能飞播,而阿拉善的降雨确实不符合这个条件。想实现飞播,却不能蛮干,还是要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当地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良,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式。

阿拉善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介绍:“我们采取一个是种子处理,通过苞衣丸粒化,稍微有一点雨,就能把水都吸收到种子附近,这是一个措施。再一个就是飞播的技术措施上,飞机的改进这些,做了一些措施。”

这天的天气适合飞播,在阿拉善机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往飞机上放种子。

飞播一般在雨季前,选择合适的物种在平缓低矮的沙丘上撒种,飞一次可以载800公斤种子,一天就能飞播一万到两万亩。

目前,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已经形成350公里像这样的飞播造林带,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大化。

飞播之后的树木,不需要浇水,唯一需要的是科学的管护。在浩坦淖尔,记者看到有大片被围栏封住的沙拐枣和花棒,赵俊莲和丈夫就是这片播区的管护员,他们每周要来看两三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