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5)

2017-08-18 10:50:38  光明日报  

如何在建筑硬件不再具有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让软件丰富升级,给乡村注入活力?县里将现有的几家红糖家庭作坊整合,成立生产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哈佛毕业的年轻设计师、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徐甜甜团队,也在此地建设红糖工坊。

“选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产业元素,以村庄公共功能为载体,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增添了公共功能和文化空间,增加村民对村庄的文化认知自信,为旅游创造更丰富的内容,这是我做这些项目的初衷。”3年多来,徐甜甜往来松阳五六十次,像这样“一村一品”的系列建筑还有平田农耕馆、王景纪念堂等。

以传统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植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是松阳正在探索的经济模式。

留住乡村的魂:礼乐诗书累世芳

在松阳博物馆,一组照片吸引了记者注意。小溪边,各色祭品摆在桌上,首尾相连绵延百米。这便是每年正月松阳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竹溪摆祭。全村以户为单位,不分贫富,家家都在一条村道上摆出八仙桌,排成一列,用猪头、糕点、茶酒,绢花等供祭“徐侯大王”。

像这样的民俗活动,松阳还有很多,“平卿成人礼”“程路船灯”“高亭迎神庙会”构建起了“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而覆盖全县域的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也为当地百姓、游客提供了精神熏陶的场所。

“以仁爱之心,行正义之事”是三都乡杨家堂村300多年的文化基因传承。走在建于元代的松宣古道上,看村里宋氏宗祠、五龙社庙、鹿岭寨殿、迪德学堂等古建筑依旧伫立。“家训上墙”是此村传统,《宋氏总谱·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镌刻于墙,几百年来规范着村人的行为、价值理念,深入骨髓。乡村中广泛存在的祠堂、宗族、家谱、契约、家庙、祭祀,是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构成了传承数千年的乡土文化体系。当下松阳正摸索的,是一条以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基因温润人心,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推进乡贤参与、村民高度自治的乡村和谐发展之路。

今天的松阳,依然是一个有中国传统乡村文明之根的地方,是能用脚步丈量历史长度、用双手去触摸历史温度、用心去体会历史深度的地方。松阳的努力,是中国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的一个缩影。有机梳理、活态传承、科学改造传统村落所具备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在交通、互联网等现代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时代,这也是一条传统村落逆势复兴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马丽丽 CL093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