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中国女排“养成记”:如何从“竹棚精神”到里约夺金?

2016-08-21 20:30:04  中国新闻网(北京)    参与评论()人

中国女排

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力克塞尔维亚队,逆转夺冠。

时隔12年中国女排重新夺得奥运冠军,让守在电视机前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娘家人”——国家排球湖南郴州体育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他们从椅子上跳起来鼓掌、欢呼,并点响10余米长的鞭炮庆祝。

点击进入下一页

“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比赛延续了老女排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精神。”今年65岁、曾在训练基地为中国女排服务多年的张式成眼泛泪花。

始建于1978年的国家排球湖南郴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女排走向世界的福地。在这个秘密基地,中国女排姑娘们克服种种困难,于1979年至1986年间,创造了世界排球史上首个“五连冠”传奇。

2001年至2008年,女排再度回到郴州基地集训,也成功加冕2003年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

在中国女排拼搏史迹展馆前,用石头铸成的七个排球模型十分显眼,每个排球模型上面分别镌刻着老女排和新女排夺冠的赛事和时间。馆内图文并茂展示中国女排在郴州集训的历史,还保存有几代中国女排使用过的实物,包括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老女排队员杨希和周晓兰穿过的鞋;女排穿过的沙袋、背心及中国女排“五连冠”历届参赛队员亲笔签字棒。

目睹了中国女排光辉奋斗史的张式成说,因缺少经费,最初的两座训练馆由楠竹建成。为给女排队提供最佳住宿条件,基地把最好的房子进行改造,每间房子加盖卫生间、安装冷热水管,还配备了洗脸盆和花洒龙头。

张式成回忆,郎平和队员常被训练场内的简易木地板刮伤。为减少受伤几率,基地特意请来裁缝替女排队定做布马甲。

简陋竹棚馆里的摸爬滚打、艰苦磨炼,成就了中国女排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竹棚精神”。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战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率先实现中国大球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女排在郴州形成的‘竹棚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训练基地主任邓永华认为。

曾与郎平接触过的张式成表示,新一代女排面对劲敌时的不抛弃、不放弃就是延续了老女排的“竹棚精神”。这种精神在郎平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她是中国女排成长的具体见证人和亲身创造‘竹棚精神’的带头人,也是中国体育从弱到强的创造者之一。”张式成说,因为郎平在中国女排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用人不拘一格。

1991年,一场大雪摧毁了“竹棚球馆”,世人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中依稀看到它昔日的风采。不过,为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训练馆,郴州女排训练基地专门制作了一个原馆复制模型陈列展馆中。

今年29岁的何超是展馆的讲解员,观看了中国女排在里约的每一场比赛。“一代代女排走到今天,凭借的是一种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何超说,中国女排精神让国人对中国排球和中国体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9年,因基地硬件设施跟不上,中国女排不得不另选佳地集训。不过,为迎回女排,郴州体育训练基地一直在努力改善各项建设。

邓永华透露,目前,4000多平米的场馆已改造完毕,配套的酒店正准备立项、装修,还要建康复理疗,水疗和体能训练房等设施。“期待女排能再回‘娘家’。”

2013年,郎平曾率新一代中国女排来到郴州训练基地,重温当年的“竹棚精神”。正如郎平所说:“冠军,对我们的确是最终目标和最高荣誉,但我们从中得到更宝贵的东西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