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只有中国是举国体制? 英国正在进行另一种实验

2016-08-18 01:25:03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参与评论()人

曾经和马术选手华天的父亲华山聊天。他常年生活在英国。谈起英国体育,他说足球、橄榄球、板球和马术,分别是底层、白领、中产和贵族热衷的项目,没有奥运会什么事。

是什么改变了英国?还是奥运会。时隔64年,2012年奥运会重返伦敦。在传统观念中,英国人十分看重荣誉,而奥运会恰恰是国家荣誉的象征。奥运回家,金牌拿不多说不过去。可是怎么拿,是个学问。

英国人对奥运会的投资非常简单,那就是只要一个项目有希望夺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绝对是英国版的“奥运争光计划”。英国体育理事会执行总裁尼克尔说:“4年前在伦敦奥运会上,我们都感到了赛场上的成功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每个人感到了身为英国人的自豪感。里约奥运会是我们重温这一刻的大好机会。”

从唯金牌论升华到提升国民的自豪感,不知这是不是英国的一个创举。这个逻辑也简单,就是通过金牌激发的奥运荣耀,来推广和普及体育,这和伦敦2012“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同一逻辑。

这样的激励还是见效的。自行车在伦敦奥运夺冠后,天空车队过去5年4夺环法冠军,骑行伦敦这样的草根赛事也火了,每次能吸引超过25000名业余骑手乐此不疲地你追我赶,奥运和草根普众运动形成了关联。

曾经,中国也经历过需要用金牌找到民族自信的时代。还记得英国跳水名将戴利说,中国运动员是传送带上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他们不上学,也不和家人在一起。就是这么一条中国跳水运动员的传送带,他们一直工作到损毁,然后下一个接着出来训练。他们没有生活。”现在呢?有了国家资助,戴利也过上了不愁吃穿一心训练的幸福生活了。

反倒中国一度在外界的批评声中,进入了自我否定,厌弃金牌的思辨。其实人们反感的,是那种将金牌与政绩、房子、车子、票子挂钩的扭曲价值观。随着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心态日趋开放和包容,随着全民健身的日益普及,扭曲的唯金牌论正逐渐失去市场。

英国的奥运成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举国体制在另一个社会进行的实验。

比如篮球,在伦敦奥运会中,英国男女篮球队在10场比赛中仅仅赢得一场胜利。结果,到了里约奥运周期中,篮球一分钱资金补贴都未获得。但是反对声音说,篮球在14-16岁青少年中贵为英国第二大运动,每周参与人数达到21万人。这样的运动成长需要周期,以奥运成绩作为唯一参考,显然不客观公允。这么看来,有相似之处的举国体制,在不同的国度,创造的成绩和引发的争吵,还远远不会终结。文/本报记者褚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