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里约奥运榜眼之争 8大原因解析中英缘何此消彼长(3)

2016-08-18 01:10:04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参与评论()人

英国式的唯金牌论当然也招来批评。一切都是向奖牌看齐,资金集中的都是个人项目、团队强势项目,弱势项目反而日子更加难过。比如自行车,过去4年得到资助3060万英镑、赛艇3260万英镑,而排球、篮球这样在英国没有奥运前景的项目,资金被不断削减。

英国著名评论员马特迪金森这样理解政府的做法:“我们投入资金,‘买来’奥运金牌,不论赛艇、游泳还是自行车。但这样的‘买’,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推广和普及这些运动项目的。”这样包装一下,比唯金牌论好听多了。

金牌战略有独到之处

都是大笔资金,都是金牌战略倾斜,英国对这一体制的包装值得学习。前首相卡梅伦在盘点伦敦奥运的精神遗产时就表示,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奥运会,愿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而英国健儿取得的上佳成绩,将是给予英国人的巨大精神鼓励。为了让这种遗产得以继承,英国还将加大对体育的投入。

钱虽然多了,英国在管理资金走向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首先,在英国掌管竞技体育精英项目资金分配大权的,是一个叫“英国体育”(UKSport)的机构,它的预算来自财政部、彩票基金和商业赞助。“英国体育”的问责部门是英国政府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但是在预算分配上,却完全独立。

与传统“举国体制”不同,英政府虽然出资,在资金分配上没有发言权,“英国体育”的责任是督促政府履行投资承诺,在比赛成绩上完成目标。

另一个不同,是对于运动员。虽然在“精英体制”下受惠,但是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或是脱离某个系统。投身体育是出于兴趣爱好,运动员不欠国家什么,国家也不负责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英国的金牌选手,除了皇家邮政会为他/她发行邮票一张,家乡的一个邮筒会被刷成金色,也许会吸引更多赞助商支持,但政府没有一分钱奖金。

还有对这种举国体制的监督机制。每年英国议会都会对奥运基金进行审核复查,确保运动员得到各种资助,尤其是具备奥运优秀成绩潜质的选手,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专心训练。另一方面,也确保没有运动员利用这个体系混日子,包分配。总而言之,自从亚特兰大到里约20年间,奥运金牌还在那里,国家间争夺的态势从未改变。英国的发力,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文/本报记者褚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