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为何能超中国? 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也很拼(2)

2016-08-16 08:01:00  观察者网    参与评论()人

英国体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它从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以及国家彩票中心拿钱,通过各种项目,分给各运动的国家管理机构以及研究机构,开展“世界级项目”,最终落实到奥运运动员身上。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Gold Event Series只有2500万英镑,根本是小头嘛。

其实,这个Gold和金牌没有关系,指的是“金质赛事系列”,也就是吸引国际赛事在英国举办,固然不可能一毛不拔,但也不用投太多。

真正拼牌的是“世界级表现投资”(World Class Performance Investment),图上数据显示,里约奥运周期高达3.87亿英镑。

截至2015年2月5日,奥运会项目就已经投了2.74亿,超过伦敦奥运周期,残奥会也达到0.73亿。

从1997年启动以来,这个“世界级表现投资”节节攀升。

效果也是杠杠的。

除了1984年奥运会意外的“铜牌大爆发”,英国夏季奥运会奖牌数在启动“世界级表现投资”后,一路看涨

这种官方机构全权负责,将政府公共资源与来自全民的资源(彩票),投入少数有夺牌潜力的项目和运动员,明确声明一切为了夺牌的体制,是不是具备了许多人心中“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

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至少在英国政府看来,金牌、奖牌都是重要的,能够鼓舞人心的,也是值得国家下大力气投入的。

我们乐于被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所感染,被他们的张扬个性圈粉,或被赛场上的浪漫所打动,但如果按某些舆论带的节奏,滑向“金牌无用论”,恐怕就有点跑偏了。

“金牌”、“举国”都不是问题,有什么具体问题就解决它。

英国的“举国体制”也自有其特点,或许可供我们借鉴。

比如,投资覆盖整个奥运周期,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重视对体育和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的投资;

投资规则详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对于体育机构也有具体要求;

虽然政府公共投入为主,但不排除体育项目的商业运作,如想获得体协的额外资金,还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创收,等等。

总而言之,金牌就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想争,英国十几年的发力,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

享受体育本身固然重要,但如果像某些人期望的那样,矫枉过正、抛弃行之有效的机制,甚至自愿陷入“比你发达的国家,比你还努力”的局面,真的好吗?

(责任编辑:孙成祥 cn08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