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为何总是浪里“白”条? 美国7成黑人孩子不会游泳

2016-08-13 14:50:08  长江日报(武汉)    参与评论()人
http://img01.imgcdc.com/grab/img/20160813/60421471070508.jpg

昨日上午,女子“飞鱼大战”上演了不可思议的剧情,堪称双保险的澳大利亚坎贝尔姐妹无缘奖牌,美国选手曼努埃尔和加拿大小将奥莱克西亚克上演大逆转,最终并列夺冠。

为何总是浪里

曼努埃尔是第一个拿到奥运游泳金牌的黑人女选手。1988年汉城奥运,上演过苏里南人内斯蒂超越美国人比昂迪的战例,那是男性黑人第一次拿到奥运游泳类金牌。

就我们的观赛经验看,黑人选手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凡运动能力,田径、篮球、足球等领域涌现了很多超级明星,他们的耐力、爆发力和灵活性世所公认。但总的说来,似乎浪里白条常见,黑人泳坛娇子不常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

一份研究指出,在水中,白人肌重大致为每立方厘米1.5克,黑人为每立方厘米11.3克。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黑人普遍比白人的骨密度大、体脂率低,这导致他们在水中的浮力相对较小,飘浮问题不易解决。

此外,白种人和黄种人臀部上翘不明显,腰部较长,在身体大幅摆动下,可以让推进速度更快,因此白种人和黄种人的体型更适合游泳。而由于东方人的上肢力量不足,这又导致黄色人种的游泳实力整体上略逊于白种人。

这个结论,具有“人种论”倾向。我们承认,人种差异客观存在,但不是不可逾越的雷池,曼努埃尔、刘翔、孙杨都提供了极佳的反证。实际上,不少社会学家就不认为身体条件是必然的先天性限制;而且这个身体条件的形成,跟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因素密切相关,也能随之改变。

他们指出,在很多非洲国家,黑人孩子之所以难见游泳好苗子,原因主要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游泳是一个严重依赖社会经济基础和家庭经济能力的行当。只要他们经济向好,成本支付能力提高,就能在各个运动领域出色发挥,至少不会“偏科”。

有意思的是,在曼努埃尔之前,美国本土的黑人游泳成绩也不突出。对此社会学家解释,由于历史上奴隶主担心黑人逃离自己的控制,长期禁止黑人孩子学习游泳,这种“长期规制”慢慢转化成了美国黑人的习俗。迄今美国社会70%的黑人孩子不学、不会游泳,5岁至14岁的黑人孩子淹死率是同龄白人孩子的3倍。

类似因素叠加一起,给世人造成了“黑人不擅长游泳”的印象。伦敦奥运之前,每届参加游泳比赛的黑人不超过3个。悉尼奥运来了一位赤道几内亚的“大神”莫桑巴尼,他游100米自由泳,比其他选手要多花两倍时间——这些报道,都强化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刘翔、孙杨、曼努埃尔的出现,是对“人种论”和“环境论”的有力挑战。从内斯蒂到曼努埃尔,他们不断拓展着自身的潜能,也必将带动更多孩子投身他们原先接触不多的运动领域。

突破身体局限、挑战环境制约,是奥运会永恒的看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