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娱乐至死的年代 看奥运时究竟什么打动了我们?(1)

2016-08-07 15:50:05  济南日报(济南)    参与评论()人

娱乐至死的年代 看奥运时究竟什么打动了我们?

本报记者 王智新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迅速、低成本获取快感已经成为一种四处蔓延的生活方式,诉诸于崇高、宏大主题的事物往往并不讨巧。虽有回家过年的亲情维系与年夜饭活色生香的陪伴,举办了30多年的春晚亦难维持当年的影响力。诞生已超百年的奥运会能一直长盛不衰,其间虽历经风雨洗礼,却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国家间利益纷争、贫富差距巨大、意识形态复杂的当下国际社会,堪称一朵历久弥新、盛开不败的“奇葩”。它散发出神奇的“引力波”,洞穿不同国家、种族、肤色人群的心灵空间,彰显着普世影响力。

2016年,这朵“奇葩”花落巴西。中国有句俗话“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巴西人却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由于巴西经济不景气连续三年负增长,开幕式的预算被腰斩,从1亿美元减少到5000万美元左右,只是北京奥运会的1/20,伦敦奥运会的1/12。巴西人愣是把这锅“清汤寡米之炊”煮得有声有色,他们走出了连续多年奥运开幕式高科技大手笔的操作模式,以艺术为载体,以创意为引擎,以无所不在的绿色和平环保理念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以点火仪式为最高潮的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各有各的“套路”。有的突出科技感。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由“天外来客”太空飞人点火,用足科幻感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美国人在太空领域的骄傲,同时也开启了绞杀各国导演脑细胞的“奥运点火创意比拼大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水中点火,将科技感推向了又一个极致。有的走比拼创意之路。2008年北京奥运李宁“反重力”空中奔跑点火可谓奇想天外;2012年伦敦奥运象征着204个国家的204支小火炬汇聚成一个大火炬台 也是以创意取胜。有的则返璞归真。像1988年汉城奥运、2004年雅典奥运与本届奥运,基本上以“大道至简”的点火方式传递着质朴的奥运理念。有的则凸现人文关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身患帕金森综合征的拳王阿里用不停颤抖的双手点燃圣火一幕感人至深。最经典的点火方式,当属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西班牙残疾射箭运动员里贝罗在巴塞罗那的夜空划出一道闪亮弧线,将带着圣火的箭射向70米远、21米高圣火台的一幕,每每回味起来都令人热血沸腾。

可以看出,奥运会开幕式大投入、高科技未必就是王道,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触动心灵的环节和所传递的理念。里约奥运开幕式娓娓道来,讲述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个富含哲理与人文关怀的故事,色彩明快、节奏强烈、艺术气息浓烈,有浓厚的桑巴烙印。所有参加入场式的运动员一人留下一颗树种的创意,把绿色环保的主题与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奥运遗产传承发扬、生命的成长性和无限可能等元素无缝融合在一起,而这一切,平均的花费只是一人一颗树种。其最小圣火盆与象征太阳的最璀璨圣火台的反差,以及绿色五环的展现是属于里约奥运独有的“打开方式”。引导各代表团入场的少年们,每人手捧一盆绿植,让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姑娘波特曼同款,无论在怎样出生入死的险境中,都散发着温暖与盎然生机。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就像一群浓妆艳抹的美女中突然出现一个素面朝天、清新自然的姑娘,让人感受到原生态之美。但如果奥运会只是在这些方面带来感悟,那仍未摆脱一碗鲜美鸡汤的定位,其影响不会长久与深沉。奥运带给人类社会真正的价值,是探索一条未来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