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里约开幕式如何?河南记者:用“逃离”形容才最恰当

2016-08-07 04:30:06  河南日报(郑州)    参与评论()人

□本报特派记者孟向东

当地时间8月5日晚上,奥运会开幕式在著名的马拉卡纳体育场进行。开幕式举行得如何?如今这已经成为过去时,记者回忆起来参加开幕式的全过程,觉得只有用“逃离”两个字才恰当。

因为奥运会安检繁琐、时间长,所以当天吃完中午饭,记者就和同屋的同行离开了公寓,准备去新闻中心。从此及彼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打车,但这个现在肯定不能考虑,因为警察已经封路,无证车辆根本进不了那个区域;二是班车,去500米外的奥运村门口等,半个小时一辆;三是再步行500米,坐两站BRT,然后再步行。我们几个选择了第3条路。

半小时后,记者一行到达新闻中心,经过查阅媒体手册,决定坐下午3点45分的班车去马拉卡纳。结果还不到3点40分,去马拉卡纳的五六辆班车上都挤满了记者。好不容易挤上了第6辆,已经没有位置了。记者瞅瞅大巴前面放行李的地方有个大箱子,还有个一尺宽的地方,顾不了那么多一屁股就坐下了,就这么着吧。

马拉卡纳在里约远郊,大巴钻过好几个隧洞,颠簸了接近一个小时才到。夕阳下的马拉卡纳一点也说不上雄伟,只是有些庞大,尤其是我们进去的那个区,外面的建筑看起来和我们有些中学的体育场看台差不多。安检开始了,扫描证件极其严格,电脑要拿出来,液体要当场喝两口,自拍杆绝对不允许带进去。

晚上11点半左右,随着利马点燃主火炬,开幕式的高潮已经过去,剩下就是如何尽快返程的问题。已经辛苦了8个多小时的记者想在班车上找个座位,就提前跑出了体育场。结果发现我们下车的地方空荡荡的,送我们的大巴不知道哪里去了。问旁边的几个香港记者,他们说在等自己的车。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另外想辙!记者顺着街道往前跑,看到一辆闪灯的西班牙队大巴,难道是接送西班牙运动员参加开幕式的专车回奥运村?那可是就在我们旁边,蹭车去!到了跟前才发现,车上大部分都是挂着证件的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

不断有人找过来,两分钟后大巴就超载了,发动机轰鸣着车辆启动。疲惫至极的记者把电脑包抱在怀里,很快蜷缩在座位上进入了梦乡。这一睡就“过了站”,一觉醒来,车竟然空了,并且已经停在了新闻中心停车场。下车问旁边的志愿者有去奥运村的班车吗,他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找了半天也没有会中文的志愿者,这怎么办?等,不是办法;打车?的士也进不来啊。步行走回去顶多一个小时,走起!背起包,打起精神,往公寓方向走去。为了防患于未然,我四处寻找可以防身的家伙,不一会儿就在路边的工地废墟上找到一根带钉子的木棍。此前有人说新闻中心是在前不久才匆匆完工的,看来此言不虚。

我提着木棍昂首挺胸地走在马路边上,尽可能地走在灯光明亮处。偶有骑摩托车的过来,我就先转过身,占据有利地形,暗中做好反击准备。走了一段路,我听到有人喊“老孟”,仔细一看,一名湖北记者坐在马路边上休息。一问才知道,他也是和我一模一样,只是早了几分钟而已。有了同伴胆气壮,我们一路聊着,一边往公寓走。等走到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路口,白天随处可见的巴西军队的绿色吉普车还在,荷枪实弹的军人还在执勤。他们看到我手中的木棍,都笑了。我也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不是对人家不信任吗?赶紧把棍子靠一棵树放好,步履艰难地回到了公寓。进门的一瞬间,我看了看表,已是当地时间1点43分,同屋同去的记者一个也没有回来,短信询问得知,他们挤的是地铁,刚到新闻中心,正琢磨着结伴步行往回赶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