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首金是“馅饼”还是“陷阱”? 中国奥运枪手的悲喜剧(1)

2016-08-06 08:10: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http://img04.imgcdc.com/grab/img/20160806/57491470441789.jpg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8月5日体育专电(记者 沈楠、林德韧、李铮) 每逢奥运谈首金,这套路再熟悉不过了。

首金是

按照四年一次的节拍,射击定时定点成为热门项目,这是国际射联费尽心机经营的好局。而对中国射击来说,奥运“首金”曾经是情怀、是情结,是额外的荣耀和奖金,也是压力山大的罪魁祸首。

坦白说,如果就站在奥运的门槛上去理解“首金”那格局实在是小了点。揣着这种别人家想要都要不来的资源,中国射击当真该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换换思路,想想奇招了。

国际射联的心机

对于“四年火一次”,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是很享受的。秘书长施赖伯曾经说,奥运“首金”是射击运动的荣耀。

这种荣耀得来绝不是偶然的。射击确实有先天优势——单项出金效率高,但是国际射联也没少花心思,把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做到位之外,在赛程安排上颇有心机。

从1988年首尔(汉城)奥运会开始,雷打不动地以女子10米气步枪开场。一是因为“快”,资格赛加决赛,算上中间的休息准备,两个半小时搞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个开赛的是男子50米手枪慢射,当时没有决赛,也要花两个小时。这还不算,射击9个比赛日中有8天都是9点开赛,只有首日比赛被安排在早晨8点半开场,在确保最早出金之余,甚至预留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时间。

二是因为“新”。1984年,奥运会射击比赛进行了两项历史性变革,首次设置女子项目和10米气枪项目,目的是吸引更多玩家和看客。气枪相对而言门槛较低,适合青少年入门,而女选手的加入除了兑现男女平等之外,还能产生“女人与枪”这种自带冲突感的独特视觉效果。1988年增加更适合电视转播的决赛环节之后,把女子气步枪推到第一个项目,显然是实现改革效果最大化的明智选择。

难以割舍的附加值

国际射联为什么那么看重“首金”?显然不是“荣耀”二字就可以解释的。

这个时代的体育运动,没有什么靠吃老本就能高枕无忧,射击这种现代奥运会的创始项目、元老项目一样要在市场里搏生机。

对竞技射击来说,有一些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对场地、器械、装备要求高;第二,开销大,一般人玩不起;第三,没有对抗,画面单一,外行观众很难看出热闹来。

除了奥运会之外,射击比赛的媒体关注度非常一般。四年一次的世锦赛水平够高规格够高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票房,因为几乎不卖票,也没有什么混合区、发布会,因为记者太少,围观群众还基本都是圈里人。

国际射联现在虽然不差钱,但危机感还是有的。这些年他们在媒体传播和赛事改革方面动静不小,而卡住“首金”位置是一项长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因为这个位置具有无法忽视的存在感,不管从历史经验还是流行逻辑看,高收视和媒体曝光率都是内在价值变现的条件。

当然,对奥运会来说,相对稳定的“首金”能制造一种仪式感,在接轨潮流的同时保留一些传统,是一种文化最智慧的生存方式。

中国枪手的悲喜剧

对中国射击来说,奥运“首金”附加值的计算方式更加简单直接。首先,射击运动在中国体育史上的重量级地位就拜“首金”所赐。1984年奥运会男子50米手枪慢射最早决出金牌,为射击和许海峰这个名字成为体育史通识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首金”和中国文化一拍即合,产生了额外的化学反应。中国人热爱“开门红”、“好彩头”,于是首金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不用讳言,很长时间以来,这种差别直接体现在奖金和其他有形的收益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