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2018保险“开门红”或成色不足

2018-01-04 18:37:2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开门红,全年红”。2018年伊始,这句保险行业的“金科玉律”却在面临新的挑战。《金融投资报》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年金责任给付时间和金额的限制,使产品短期投资属性显著减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弱化。

与此同时,监管趋严叠加销售乱象整治,也为保险公司冲刺“开门红”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往“开门红”保费占全年保费半壁江山的局面被认为或一去不返。

■本报记者 吉雪娇

短期投资属性显著弱化

作为保险业一年一度的重头戏,每年10月开始,各大保险公司就会为冲刺业绩备战,并开启“开门红”产品宣传。而在经历贯穿全年的严监管后,2017年末,险企备战“开门红”的热情并未减退。早在11月,就有险企陆续推出2018开门红产品。随后的12月,推新的步伐再度加速。其中,与往年相比,“双12”亦成为险企们发布与推出2018年开门红产品的一个重要节点。

总体来看,随着《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 (下称“134号文”)于2017年10月1日的正式实施,2018年开门红保险产品在设计上有了明显改变,如以往作为年金险附加险的万能险,以独立险种,即“双主险”的形式出现;生存金首次给付在5年之后,首次给付额度普遍为所交总保费20%左右等。

新产品形态下,针对年金责任推迟、附加万能险变主险后扣费增加,险企虽然也给予了特别生存金、持续奖金等其他利益补偿。但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一个显著的影响在于,134号新规下,由于年金责任给付时间和金额的限制,使产品短期投资属性向长期储蓄属性转变,进而与其他理财金融产品差异化显现。这也令其在配置开门红产品时,会更多的考虑根据自身需求规划资金配置。《金融投资报》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2018年“开门红”险企集中销售的短年缴长期分红产品,长期收益一般在4%左右。在银行及其他渠道销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稳步提升的情况下,理财属性优势并不明显。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