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格林斯潘之谜”是否要卷土重来

2018-01-04 18:30:5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开始逐渐放弃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调控,转向通过调控短期利率来实现目标。多数情况下,虽然长端利率上行的幅度较小,但是通过调控,美联储还是达到了货币政策应有的功效,避免了长端利率大幅波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但是有时候这种传导关系也不一定成立,美国曾经出现过了短期利率上升,而长期无风险利率下降的情况。自2004年开始的加息周期中,通过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间的数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3.25%,但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明显下降了,从4.7%降到了4%,这期间美联储的主席是格林斯潘,因此这种现象也就被称为“格林斯潘之谜”。

  形成原因

  面对“格林斯潘之谜”,市场上给出了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市场在发送经济疲软的信号。这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解释,但是从2006年之前的美国历史来看,并非每次加息后国债收益率曲线平坦都会引发金融危机。1982年10月美联储开始加息,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使得美债收益率曲线变平,此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经济衰退。1988年3月到1989年5月的加息周期使得美债收益率曲线变平至倒挂,之后,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引起经济衰退。1994年2月开始的加息周期使得美债收益率利差收窄,但是这期间美国没有出现明显衰退。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的加息周期使得美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变平至倒挂,互联网泡沫爆发引起经济衰退。2004年的加息周期后,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经济衰退。因此我们看到,虽然美债收益率走平或是倒挂可以视为反映经济好坏的一个指标,但是也不是判断的绝对依据。

  第二种解释是,养老金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解释认为发达国家随着退休人口的不断增加,退休资金供给不足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面对养老金的缺口,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不得不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加大对长期债券的配置。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4年开始显著提升,平均每年的增速达到2.8%。但是同时期养老金金额的增速却不及65岁以上人口的增速,从而增加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对长期债券资产的配置。此外,美国税改已经落地,未来企业税率将从35%下降到20%。这一改变可以刺激养老金不足的企业提前在今年补缴养老金。理由是养老金缴纳可以抵扣联邦税项,而税率高的时候,抵扣额将会高于税率低的时候。虽然从这方面来看,养老基金对债券的需求或是降低长期利率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慢变量,养老基金投向债市的资金头寸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因此养老金对长期利率存在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影响因素。

1234...7全文 7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