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险企为何争相“抢食”健康管理

2017-12-11 08:30:4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东方IC图

“卖保险就是一面之缘,要做很个性化的定价很难。这也是健康管理公司在未来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定价的地方,在个人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整合数据给到更精确的定价。”

距离12月20日《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还有9天,保险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挖掘政策利好。

12月4日,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健康管理子公司——招商信诺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把保险公司的角色由单纯事后理赔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实现商业保险与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有效衔接。

在此之前,中国人寿在北京设立全资子公司国寿(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7.3亿元。中国平安则通过线上“平安好医生”健康管理平台加线下“平安万家医疗”健康服务链,全面连接医院、诊所、医生、药店、体检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布局泛医疗产品及健康管理服务。

对此,平安健康险产品精算及大数据部副总经理夏如雪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健康管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保险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各类健康管理服务,在保险产品结合、受众、管理实现手段、服务模式、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尝试。”

那么,健康管理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为什么保险公司争先布局?未来的商业模式是否清晰?高成本、高投入的健康管理市场,保险公司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吗?

潜力大

保险公司机会多

自去年10月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健康、医药概念股给动荡的资本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而“健康中国”释放出的巨大需求和机会,也让嗅觉敏锐的保险资本看到了希望。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健康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亿元,较上一年猛增67.71%,增速在所有险种中居于首位。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健康险公司在产品、服务及技术方面均展开了激烈竞争。

征求意见稿给原本已经火热的健康保险市场再添“一把火”。这一次,“火种”直接撒向了健康管理市场。《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征求意见稿变化最大的是新增了第六章——健康管理服务与医保合作。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