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歆
金融科技不仅在技术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其愈发广泛的生态和场景应用,正在回归本源,并对实体经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江苏阳澄湖畔,专职养殖大闸蟹的刘先生(化名)已经从业八年。众所周知,大闸蟹的销售的季节性很强,每年9月份到11月份是其销售的黄金周期,这段时间刘先生以及其同行们通常需要大额的推广费用,否则销售很可能遭遇困境。然而在今年最为迫切需要推广的时候,刘先生的资金流断裂,无法在短时间筹集到推广费用。这时,百度金融上海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刘先生,了解其合理的贷款需求后,两天时间为他放款500万元。借助充足的推广费用,刘先生今年9月份到11月份的销售额同比翻番,达到了1亿元。
对于百度而言,刘先生这样的小微企业客户有很多。“对于销售季节性商品的小微企业而言,销售旺季很短”,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表示,“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大笔资金做营销,百度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而百度金融之所以能提供这样的服务,且能够同时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风控,主要是因为,百度拥有企业过去存留在网上的口碑、舆情、消费者评价等大数据信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百度金融作出这样的判断。
针对上述案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覆盖非常不足,超过一半的人群因为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而借助智能技术,可一定程度上让长期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外的长尾客户享受到金融服务”。
董希淼认为,银行虽然坐拥大量数据,但在数据的内容和结构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银行尽管拥有海量的结构化数据,但数据库信息量并不丰富和完整。由于以往重视不够,银行系统中虽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但性格特征、职业职位、家庭状况等信息往往是零散甚至缺失的。二是银行拥有的客户数据基本上与银行业务相关,反映的是客户金融行为,而客户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消费偏好等行为数据则难以获得。
对于百度这样的互联网龙头公司而言,行为数据恰恰是其大数据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