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科技供给侧改革 辽宁老工业基地迸发新能量

2017-12-04 09:21:58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科技供给侧改革 老基地迸发新能量

——创新驱动看辽宁(一)

本报记者 杨 仑

“机器人自动生产机器人?”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车间里,这一幕正在发生。

干净整洁的厂房,鲜见工人的身影,只有机器运转时的嗡嗡声。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向高精尖领域转型升级,傻大黑粗苦脏累的“大老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分赴辽宁省各地市,看到推进科技供给侧改革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的真切变化。

给政策 老基地多了“新脸孔”

“摸摸看,感觉有什么不同?”在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里,高新区副主任姜泓托着一件雨衣笑着对记者说。记者用手掂了掂,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轻、薄。“这是我们的企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的最新产品,不但能抵挡高压水枪的喷射,还能做到轻薄透气。”姜泓说。

小小的一件雨衣,运用了纳米技术,科技含量十足;相比传统工业的重而大,“小小”的丹东高新区,却吸引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山东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一大批专家及其团队,同样科技含量十足。

有人气才有发展。人口流失一直是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题,但在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年轻的工人衣着整洁,步子又轻又快,成群结队地走进工厂、车间。

为了留住人才,丹东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丹东市吸引高端人才购房优惠政策细则》等政策,对于来丹东的高端人才,买房最高可给予15万元的补贴。

“去年,高新区配套的新房,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被我们这儿的年轻人买走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邹选说,“每年留在企业、留在丹东的年轻人都在增加,新面孔越来越多。”

在沈阳、锦州、盘锦等高新区,记者参观的几个龙头企业里,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都是企业的“主力部队”。

加大政策供给,尤其是人才政策的供给,是吸引人才扎根辽宁的关键。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共出台科技政策50余项,辽宁省人社厅、科技厅更是联合出台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对科技成果转化优异的科技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在评定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时单独拿出指标作为奖励。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