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3个月以下封闭式理财产品可能消失

2017-11-27 09:01:1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金证券记者 王雅乐

“我是做服装生意的,手头的钱经常会买一些周期短但收益率比较高的理财产品,是不是新规出台后,这类短期理财产品就买不到了?”市民张小姐询问《金证券》记者。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资管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了统一的标准规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业内人士表示,未来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型产品或消失,银行理财格局将重新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受新规冲击最大的当属资管行业的“老大哥”银行理财。《指导意见》规定,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财富证券分析师皮辉娟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多为成本估值,一旦净值化后,按市值去估值,且各个产品独立核算,像此前曾有的滚动发行、期限错配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指导意见》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投资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不再能通过滚动发行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投资到长期的资产当中获取期限利差,也不能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通过期限错配间接实现‘短募长投’,3个月以下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或消失。”

不过《金证券》记者昨日查询多个银行APP发现,依然有不少3个月以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在发售,而且收益率诱人,不少产品收益率能达到5%以上。

打破刚性兑付也是焦点。《指导意见》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保本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依然超过5万亿,市场需求程度较高,业内人士认为,该类产品的禁发必将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皮辉娟表示,“近年来由于市场赚钱效应缺失,资本回报率偏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金投入保本理财,严重加剧了实体金融化。而这反过来使得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居高不下,倒逼金融机构去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此项规定的出台,或使得原先投资于保本理财,偏好无风险的客户流失,但是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

普益标准研究员则表示,目前,保本性质产品的需求依旧较为旺盛,在此前提下,存款至资管直接的空白区域必然需要新类型产品进行填补,结构化存款、大额存单等具有替代性质的产品或将兴起。在《指导意见》出台后,银行存款或需要调高利率弥补市场空白,最终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