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破刚兑”的另一面:逐渐形成健康的投资文化

2017-11-20 07:31:3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每经编辑 姚祥云

在我国金融体系逐步成熟,金融产品渐趋多元的今天,健康的投资文化犹如绿色植被,吐露新氧,净化行业环境。

截至2016年末,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超百万亿元。在这背后,对应的是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教育必将成为投资文化形成的广阔土壤。

近日,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投资文化的制度保障已经起航!

调查:3/4投教工作者热情不足

自1991年中国出现第一只公募基金产品,2004年推出首只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资产管理业务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

自2012年下半年,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各类机构之间的跨行业资产管理合作日益密切,中国步入“大资管时代”。央行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超百万亿元。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涉及信托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但也有部分业务的法律关系不清晰,实质是债权债务关系,存在隐性刚性兑付。监管机构一直强调,金融机构应让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投资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均应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委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今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效果也并不太理想。

调查显示,投资者对投资者教育工作“满意”的比例为49.95%,“不满意”的占6.42%,“很不满意”的占1.12%,有335人曾因“未达到投资目标”与金融机构发生过纠纷。调查还显示,约3/4的投教工作者的热情很一般或不足,仅有24.9%的投教工作者认为“热情较高”。而参与投教工作积极性方面,42.68%的投教工作者认为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合规或监管的强制性要求,另有18.67%的投教工作者认为开展投教活动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只有38.66%的工作者将投教工作视为公司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