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科技重构传统金融

2017-11-13 10:40: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张缘成

【农村金融时报】

近几年,金融科技热潮在全球涌现,中国则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也在思变。日前,多位业内人士在“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上针对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冲击下的变化与痛点

金融科技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哪些变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将其概括为三点:第一是金融服务的场景化和平台化在加剧,很多银行在通过一些平台提高服务的同时,也在通过场景获取数据,为金融业务的开展、风险控制,以及精准营销做准备。第二是风控手段的多元化,大数据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辅助手段。第三是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在迎来变化的同时,痛点也随之浮现。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认为,对于一些大行来讲,所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更加有效地发挥已有客户的价值,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讲,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获取更多的客户,如何提升自己的产品创新能力和业务经营管理能力。

结合上海银行自身的情况,胡德斌坦陈,当下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一个和客户频繁接触的场景。“通过场景才能带来数据,通过数据才能产生价值,通过算法才能进一步聚焦客户营销、风险管控以及运营效率提升。”

谈及怎样获得更多的场景,胡德斌表示:“应做好内生能力的提升,建设共生共赢的生态圈。通过生态圈的建设,我们在获得更多客户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支撑业务的发展。”

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也表达了对寻求新场景的肯定,杨兵兵认为:“在以前,银行网点就是一个场景,我们到银行办事,这就是一个场景性的服务。但现在,很多银行网点的电子化替代率至少在95%以上了,这就是银行在经营和运营过程中的一大痛点。”

针对寻找新场景的问题,杨兵兵认为银行要从自身传统场景中用新的思维把场景重新进行解构,形成符合大家需求的,像一站式服务、一站式体验的场景,让网点从交易性变成复杂交易和咨询服务、解决问题的地方。

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方式

金融科技虽然冲击着传统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也拥有自身的优势。陆书春认为金融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企业。“金融不乏数据,互联网的出现让海量的数据,包括一些个人的行为数据的获取和存储处理、管理成为了可能。所以大数据对于金融业务,包括营销和产品的设计,风控及扩展服务半径,都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陆书春认为:“金融机构要在数据的应用上下工夫,数据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也都同样重要,因为没有大数据,也就谈不上处理了。”从数据安全性的角度,陆书春认为数据的安全性主要存在几个层面:一是数据的拥有者即个人,涉及隐私问题,个人数据被应用至金融产品的营销或其他方面,是否就意味着进入了不可控的领域;二是对企业而言,将数据用于金融产品营销,需要注意平衡信息孤岛和滥用;三是金融是一个经营信用和风险的领域。大数据并不等于信用,所以如何让大数据在辅助风控和营销上真正发挥作用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另外,企业在对数据安全的管理上,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的规定。

谈及大数据,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书记王永红则认为,大数据不仅是一种生产力、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具体从银行来说,精准营销、客户分析这是变化的一个层面。另外,银行内部的管理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基本上基于数据说话,这个业务的贡献度怎么样,是经过计算出来的。当然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银行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银行的决策也要用到大数据,操作、管理、决策都被大数据所影响,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大数据是一种工具或者是说一种生产力。”王永红表示。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还提出了几点思考。其中一个问题是,金融科技是否会降低服务成本?彭文生指出:“一般来说,金融科技加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理论上会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单位成本,但上世纪80年代全球金融自由化后,金融提供的服务量增加了但是单位成本并没有下降,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金融科技是否能够真正改变金融机构?彭文生也持保留态度,彭文生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一开始被寄予普惠金融的厚望,但至今未实现。“什么是金融竞争,如何促进金融竞争,金融科技是服务现在的金融机构还是另起炉灶,如何提高总体的效率,降低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本,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问题。”彭文生表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