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光明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实现双双增长,但销售渠道方面的劣势却是其与伊利、蒙牛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而销售费用的减少虽然可以短期内助长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光明在“得广告者得市场”的乳制品行业里恐得不偿失
文 | 《投资时报》记者 孟楠
在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的竞争中,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明”)已被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伊利”)和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下称“蒙牛”)远远甩在身后,相对于伊利和蒙牛分别达到1840亿元和720亿元的市值,光明目前的市值仅为183亿元,为前两者的1/10和1/4。
然而,在2004年蒙牛于港交所顺利敲钟时,中国乳制品行业还是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巨头共襄盛举的局面。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光明离“行业巨头”这一标签渐行渐远?
《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光明的负面事件频出:首先,该公司前总裁郭本恒、原副总裁李柯因在任职期间多次收受贿赂被判刑,同时生产、销售等多部门负责人亦卷入“受贿门”。接踵而至的是,管理的失控直接导致该公司管理层大换血,而这亦使其整体经营面临不稳定的困境。
其次,尽管近期光明的产品并未出现质量问题,但其过往历史却是不甚光彩,其中仅2016年便因食品安全管理、复原乳标签标识、违规涉及垄断和产品质量被消费者投诉等问题多次被陕西、湖北等地食药监局点名整改。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过度依赖单一产品,还是因海外业务的扩张而逐渐丢失国内市场份额,光明在渠道方面的劣势则始终是导致其各项指标增长缓慢的顽疾。
近日,随着三季报的公布,业绩向好似乎令光明看见了重回乳制品行业第一梯队的希望。报告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光明实现营收165.07亿元,同比增长6.73%;实现净利润5.28亿元,同比增长24.28%。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乳制品需求持续旺盛,该行业收入保持着稳定增长。据统计,乳制品板块前三季度累计上涨达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