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IPO“高压”审核传递监管新思路

2017-11-10 07:35: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IPO屡遭“搁浅”背后:

“入口”监管趋严

市场对于IPO通过率的高度关注,以新股发行常态化为背景。有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365家公司相继获得IPO批文。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10年历史峰值的全年水平。

IPO常态化启动之初,曾伴随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担忧。次新公司屡屡出现业绩“变脸”,也令IPO遭受质与量失衡的质疑。

伴随新股首发否决率的持续走升,质疑之声渐低。IPO屡遭“搁浅”的背后,对于股市“入口”的监管正呈现趋严态势。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分析认为,近期监管层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对涉嫌造假上市公司的调查,敦促现任发审委更加审慎高效地对待新发行项目,造成了IPO通过率下降的现象。

海尊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仇彦英表示,IPO频现“被否”透露出新的监管信号,即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募投项目的规范性正取代传统的利润指标,成为新股发审的核心。

事实上,“史上最严发审委”产生过程本身,也传递出相似的监管思路。今年7月7日发布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对发审委的具体组成办法、委员任期、工作程序和监督制度作出规定。

新修订的发审规则,从选人、用人、监察分离等方面,强化对发审委制度运行的监督管理。在设立发审委遴选委员会和发行审核检查委员会的同时,《办法》明确增加“会外”专家人数,以进一步发挥发审委对证监会审核工作的监督作用。

“目的是为了打造忠诚可靠、干事创业的发审委队伍,梳理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以切实提升发行审核质量,严把准入关,防止病从口入,防范恶性与重大审核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说。

“生杀大权”如何监督

尺度需明确效率待提升

与“6家上会5家被否”的新闻同时引起市场关注的,是部分媒体披露的一则消息。11月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经注意到媒体对于多位涉及乐视IPO发审委委员被查的报道,已经转给相关部门,正在进一步了解核实,若有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从出售发审委名单的王小石,涉及天丰节能造假的温京辉,到“老鼠仓”涉案总金额接近7亿元的邓瑞祥,再到以突击入股方式牟取暴利的冯小树。近年来,多位发审委委员因形形色色的原因相继遭受查处。人称“发审皇帝”的证监会原副主席姚刚落马,更让承担着股市“入口关”重任的发审制度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