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发审委审核深挖细节 严防企业带病上会

2017-11-09 07:25: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安 宁

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IPO审核通过率连创新低。11月7日,6家公司IPO申请以16.7%的通过率创下了2015年IPO重启以来,单日否决家数、否决比例最高的纪录,而前次最高纪录同样由本届发审委于10月31日创造。持续走低的IPO审核通过率也引起了业内的讨论。

对此,笔者认为,IPO审核通过率低说明被审企业自身有不符合审核标准的地方,而对于新一届发审委来说,只是延续了此前监管从严审核的态势,而从审核内容来看,依然重点关注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内控制度、募投项目等方面情况。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与其关注IPO审核率高低,不如更多关注公司是否是“带病上会”,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11月7日举行的两场发审会中,6家上会企业里,仅春秋电子1家过会。其他5家企业均未通过审核,通过率仅为16.7%。而此前一周,10月31日晚,证监会发布审核6家公司的IPO申请,否决了3家,1家暂缓表决,只通过了2家,通过率仅为33.3%。

事实上,自10月17日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共有36家公司上会,通过20家,被否13家,暂缓表决3家,期间通过率仅为55.56%。另有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今年年初以来的首发通过率约84%,而2016年同期的首发通过率约为92%。

从目前被否的企业来看,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与规范运作与内控方面仍是审核重点。但业绩不再是王道,在10月31日的审核中,两家业绩良好的企业审核被否,除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应收账款等问题外,曾经被行政处罚事项也成了IPO的“绊脚石”。

笔者认为,作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新一届发审委依然延续了此前从严审核的标准,不会因为个别因素突然收紧或放松,而是主要取决于被审核公司的质地。

此外,笔者也发现,新一届发审委虽然在审核标准方面没有变,但审核的关注点已有了新的变化。对上会企业的细节方面格外关注,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个-5个大类,其中还包含不少相关问题,发审委和发行人一问一答式的问询,多则13个、14个,少则7个、8个。因此,在深挖细节的审核风格下,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可能被提问,这也将撕开一些企业企图粉饰业绩、蒙混过关的假面,为资本市场甄选出更多的优秀企业。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