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脸识别技术日渐成熟,“刷脸”时代正在到来。人们可以刷脸进站、刷脸取款、刷脸支付、刷脸报到……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着风险: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可能潜藏安全风险和隐私问题。
网民认为,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但在信息即价值的数字社会,相关部门要严格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亟须立法规定“刷脸”数据的使用边界,不能让人脸识别技术成为法外之地。
便利与风险并存
有网民认为,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可谓“百花齐放”,确实有“芝麻开门”的便捷效应,但新技术“双刃剑”属性不可避免地让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存在隐私安全风险。
网民“吴学安”认为,如今,个人隐私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面部识别技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包括用户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另一方面,面部识别技术所采集的个人隐私信息,必然难逃不法之徒的环伺和围猎。一旦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户的个人隐私就无异于处在“裸奔”状态,其安全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须立法保障使用边界
网民呼吁,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相关行业和企业应提升面部识别应用软件等载体以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公民隐私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对于非必要的隐私数据,不应非法采集。
网民“blueschloss”就认为,企业成批丢失用户信息事件屡见不鲜,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立法规定企业收录用户个人身份信息种类和保密责任。“否则将来用户银行的钱被偷了,弄丢用户个人信息的企业只需轻描淡写地说一句‘都怪黑客’就完了。”
网民“谈剑峰”认为,“点点滴滴的个人隐私汇集起来就是国家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立法保护公民隐私,以及确定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使用边界。“我国应尽快建立生物识别的法律和技术标准,比如什么地方能用,怎么使用;用什么技术采集、达到什么样的安全级别、采集多少个点位的特征、信息要做多少层加密,这些都需要通过立法尽快明确。” (记者 曾德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