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偏股基金规模10年“零增长” 背后原因令人唏嘘

2017-11-06 06:50: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正是因为基础市场赚钱效应不足,大量投资者将理财资金流入房地产、信托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偏低风险品种上。

招商基金副总经理沙骎也直言,一般客户理财需求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货币基金能基本满足投资者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求,收益率也尚可,也是过去几年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李颖表示,在过去十年,资本市场产品日益多元化,同时得益于刚性兑付的特殊国情,大量稳定高收益产品吸引着投资者的大额资金,也培养着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募权益类基金即便具备阳光透明的制度优势和较高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难以获得投资者的大额、长期资金。

原因二:

投资行为的“追涨杀跌”

过分重视“新发”的渠道策略

十年来,投资者本身“追涨杀跌”加剧了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波动,而基金业传统的“重视新发”,忽视“持续营销”的渠道策略又加剧波动。

据上述副总经理表示,目前基金行业、媒体等风向更重视追逐短期高回报的权益基金,但其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类基金“可遇不可求”,对他们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每年权益基金收益率的中位数”而不是最高点,对最高收益的追求也导致不少投资者“在高点涌入被套”,会有不好的客户体验。

李颖也表示,我国A股市场波动大是不争的事实,使得权益类基金产品也往往呈现净值回撤大、择时优劣产生的收益差距大等现实,较为容易触动投资者心理承受的阈值,致使投资者往往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进行长期投资。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直言,重视发行新基金而不太重视老基金的持续营销,这样更多销售鼓励投资者不断换手,所以赚不到钱。反观国外,其实业绩优秀的的老基金销售更容易,而业绩尚短的产品可能都无法上架。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部总监何喆也表示,公募基金大部分的管理层仍然是管理规模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造成了销售的资源往往向货币、委外等更容易做大规模的非权益类产品倾斜。

不过,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表示,目前这一情况有所好转,目前的趋势都是以业绩驱动,业绩做得好渠道也更有需求,而并非以新基金或老基金论英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