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披露,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为57.35%,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4.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8116万人,年均增加2029万人。
与此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解决“三个一亿人”城镇化问题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享受了城镇居民待遇。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为16.15个百分点,比2012年缩小1.1个百分点。
对于新型城镇化将给未来带来的利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指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学者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城镇化率中包括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PPP 发展模式的兴起和推广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控的加强,市场主导的城镇综合开发业务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中,产业发展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高度,因为产业聚集人口,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关键一环,直击政府痛点,也是城镇综合开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在日前举办的中建方程第三届新型城镇化青年论坛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杨振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综合开发 3.0 模式——新型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这一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城镇综合开发建设,其在关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更加关注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产业发展,更加关注资本运作和资产运营能力,对整体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
招商通常为政府职能,在过往的城市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优质产业资源的竞争加剧,政府开展产业招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按照新型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企业作为主体开展产业导入相关工作,具有诸多优势。
自2002年的河北固安工业园建设起步,华夏幸福通过市场化“PPP模式”的运用,与区域政府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并将“PPP模式”进行了落地推进与价值再造,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下的高效资源配置作用,并搭建起能适配于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多方共赢的产业新城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