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不讲风控的现金贷 绝非金融创新

2017-10-31 09:10:5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评论员 胡蓉

昨天,本报刊发了新华社的报道《“现金贷”是金融创新还是高利贷“陷阱”?》。报道指出,一款名为现金贷的小额、短期线上金融产品近日引发了广泛质疑,无牌照滥放贷款、动辄500%的超高利率、暴力催收、泄露用户隐私等行业乱象不断爆出。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各种现金贷平台高达几千家,其中不乏P2P平台。这些P2P平台因为监管收紧,为了取得合法的放贷人资格转而发起成立网络小贷公司。

对现金贷的质疑早在十多天前就开始了。10月18日,在线消费分期公司趣店成功赴美上市,首日大涨47%,突破百亿美元市值。和美股投资者的高度认可不同,国内舆论认为,趣店的盈利模式实为对中低收入人群放“高利贷”,存在着“商业不牢靠与道德不体面”的重大缺陷。这种质疑也导致趣店市值大幅跳水。眼下,拥有现金贷业务的拍拍贷、融360、51信用卡等国内小贷公司也在加快上市步伐。据“网贷之家”今年4月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显示,P2P网贷短期现金贷业务成交量在2017年3月达到48亿元,预计如今整个现金贷行业的规模约有6000亿元到1万亿元。

不管金融服务如何创新,风险控制是根本,这也是金融服务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在现金贷产品设计中,人们看到的却是借贷机构对风控的放纵。比如,现金贷针对的借款用户群体是低收入、低学历、在传统银行没有信用数据的年轻群体,但平台却以“3秒完成借款”、“凭身份证1分钟申请”等诱人方法广泛将之发展为客户,这种客群特点必然给贷款安全性埋下重大隐患;再如,为了规避“年利率超过36%合同无效”的法律红线,面上看现金贷的利率是合规的,但平台还会收取各种名目的服务费用以及高额逾期滞纳金。据此测算,现金贷的年化利率远超36%,有的甚至高达1000%,还不起也就不还了,贷款逾期成为滥账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表面上看,现金贷覆盖了传统银行忽略的群体,是普惠金融创新,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做的也是这盘生意,但互联网银行有大数据为支撑、年利率符合监管要求,与现金贷有着本质不同。现金贷的高歌猛进,无非是在用规模掩盖风险、用规模押后风险,但潜在的风险,也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更大,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现金贷的风险并非局限在行业内。有媒体调查发现,很多平台发放现金贷采取的是助贷模式,即由银行提供资金,由小贷公司负责发放贷款、贷后管理和清收。趣店的招股书就显示,其机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其他机构;如遇坏账,趣店被要求偿还相关银行所有的用户逾期费用。现金贷的其他资金来源还包括信托、基金、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来的民间资金等。也就是说,现金贷一旦爆发危机,必将波及其余。正因为如此,针对现金贷规模的迅猛扩张,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于28日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

金融再创新,仍然离不开有效监管,现金贷同样如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