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会颁给一个学界另类?

2017-10-17 21:37:5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听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将参加梦之蓝全球经济学家年会!不管此消息是否属实,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另类的经济学家。

  假设你打算去看美国电影《大空头》,已经掏20元买好了票,但悲催的是你刚出门就发现电影票弄丢了,很多人这时都会选择放弃。但换个场景,你打算去看电影《大空头》,正准备买票时忽然发现自己丢了20元钱,这时你还会继续买票吗?同样是失去了可爱的20元钱,但恐怕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有人可能会觉得上述场景挺眼熟,没错,这就是那个叫RichardThaler的美国经济学家做的一次测试。Thaler提出过一套理论:人的决策容易受到已经付出的成本影响,因为人们会将过去的付出和将来的付出综合在一个系统中考虑,而这个系统就是“心理账户”。他的这套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经济行为,比如一次白给你100块钱和分10天每天白给你10块钱相比,后者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RichardThaler这名字原本默默无闻,但就在前不久的10月9日,这名字开始满世界刷屏,因为这哥们拿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对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肯定说:“RichardThaler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用于对经济决策的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

  1980年,行为经济学奠基人Thaler发表了《通向一个消费选择的实证理论》的文章,一口气提出了包括自控问题、沉没成本、禀赋效应、损失厌恶等一系列主题,之后几十年,他又独立或与人合作发表了《金融市场反应过度了吗?》、《心智账户与消费选择》等多篇行为经济学的经典文章,解释了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诸多现象。

  这些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不可小视,因为它们说明了即便是合理的公共政策,如果没有考虑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一样会面临失败。举个例子:2015年12月4日A股启动指数熔断机制,其初衷是维护股市稳定,但事实上该机制引发的“磁石效应”反而导致市场价格不能及时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愿,导致价格扭曲和有效性下降。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熔断带来了股灾2.0,无数投资者和机构因此血本无归。该制度也很快被叫停。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