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各地、各行、各界努力寻找脱贫突破口,齐心协力奔小康。从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到产业扶贫....变化的是方式和路径,而不变的是2020年全面小康的约定。
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 王明月)麻辣的、蒜香的、油焖的、蒸的、卤的、炒的,不知从何时起,小龙虾爬上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大街小巷餐馆里的“时令美食”。
身为食客的你,可能了解小龙虾有多少种做法,却未必知道餐桌上的小龙虾和米饭原来可以“种”在一块地里,被丢弃的虾壳虾头也可以被加工成了化妆品和医药品。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场景,如今却在号称“中国小龙虾之乡”的潜江实践多年,“虾稻共作”和小龙虾深加工也成为了当地的脱贫利器。
曾经的“害虫”,如今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从养殖、餐饮到深加工,全身都是宝的小龙虾在潜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小龙虾终于实现了从头“吃”到尾,并且在潜江生出了六家亿元企业,解决了上十万人的就业,帮助当地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稻田里养起小龙虾 一年养殖一年脱贫
“今年承包了一百亩地,纯收益估计在五十万元左右。”潜江市积玉口镇关庙村村民杨安彪踌躇满志道。在被问到种什么这么赚钱时,杨安彪告诉央广网记者,“在稻田里‘种’小龙虾。”
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被称为“虾稻共作”。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利用低湖撂荒的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每年6月到10月份种稻,10月至来年5月养虾,实现“一稻两虾”。杨安彪介绍,在虾稻共作模式下,一块田地一年可以养两到三茬龙虾,一茬水稻,亩均纯收益一般在六千到八千元。
几年前,杨安彪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实现虾稻共作后,杨安彪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在小龙虾产业的带动下,杨安彪成为潜江市千千万万贫困人口中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