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一点小事,都能挑起天大的话题。”这是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落座后,聊的第一个话题。10月11日,国庆档的热闹还未散去,《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市二环边的一家茶室见到了王长田。
这位媒体出身的影视公司掌门人,仍然保持着媒体人的一些习惯,在采访过程中,不时反过来给记者提问。
在谈到渠道与内容这个老话题时,王长田表示内容不需要向渠道妥协,毕竟“头部内容”永远是稀缺的。
在王长田心里,早已清晰地规划出“三步走”的路线图,“现在光线传媒已经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刚刚开始,未来光线传媒将会成为一家‘全内容+全渠道’的娱乐集团,像迪士尼那样。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六大”正在形成
在国庆档期,票房注水问题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视野中。最近两年,一些影视圈内人认为 “渠道为王”,谁有电影院,谁家影片就占优势。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票房不甚理想,导演冯小刚亲自下场“手撕”万达院线,称其排片受到挤压。自此以后,每一部电影上映,影院的排片份额都成为关注的焦点。
但在王长田看来,这种观点过度放大了院线的话语权。“中国的确没有‘派拉蒙的法案’,这并不意味着,院线、内容方可以无限扩张。现在排名第一的院线,市场占有率也才13%,尽管他使劲挤压,对一部影片的票房影响又有多大呢?只能说,制片方有自己的院线,成本会低一些。”
谈起内容和渠道的关系,王长田直言,“看美国的娱乐市场,‘六大’制片方多么强势,中国渠道方的强势只是暂时的,因为渠道是可以被复制的,但是好的内容是不可被复制的。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产生新的渠道,淘汰旧的渠道,渠道在形成初期会非常强大,走着走着,就不存在渠道短缺的问题。中国‘六大’也正在形成。”
对于影院排片的制约,王长田显得不太在意。“一方面,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长期看是下降的。美国这一比例大概是30%,中国现在大概是70%-80%,未来下降到50%是一个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院线不是完全不可替代的。目前,票务平台出票量达到80%;如果一家影院失去票务平台的服务,对它的票房肯定会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