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10日电(赵佳然) 北京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奖金金额为900万瑞士法郎,约合740万人民币。
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塞勒的贡献在于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对许多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
自从1969年瑞典国家中央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已经走过了47年。
在47年过程中,授奖的原则依旧未改变,就连程序都是一样:每年皇家科学院将大约接受250个左右的提名,大约100多个提名人,最后瑞典科学院将成立一个经济学评选委员会评选决出获奖人选。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共颁奖49次,其中25次是单独获奖,18次双人获奖,6次三人获奖。但遗憾的是,这70余名获奖者中从未出现过中国人的身影。
诺贝尔奖在中国的舆论热度一直不减,尤其当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后,大家更加期待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也能迎来零的突破。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却多年来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这似乎与中国日渐显赫的经济地位不符。
有此遗憾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更是快速增长,前几日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被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收入囊中,但唯有经济学奖未能获得。
为何高速的经济增长换不回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大概要从奖项的授奖标准说起。
经济学诺奖重视理论原创性
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