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王丛:海外并购路上的那些坑

2017-10-08 09:21:5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从无到有,十几年的时间,并购交易数量和数额皆呈迅猛增长的趋势。

  第一波海外并购潮结束后,海外并购的步伐有所放缓,这可能与并购完成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有关,企业需要时间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去消化这些内容。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和阻力,我们发现阻力不光来自于国外政府,也有来自于劳工的阻力,也有来自民族情绪的障碍,还有包括我们自己在走出去的时候所犯的一些战略性的失误。这些问题和阻力通常会造成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溢价。

  普遍来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候付出的溢价非常高。比如,中海油在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NYSE:NXY)的时候,付出了61%的溢价,较北美本地石油公司之间并购的30%的溢价整整高出了一倍。

  海外并购路上的坑

  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都要面对来自当地政府的阻力,中国企业对此的主要应对办法是提高收购价格,促使出售股权的股东来游说当地政府,通过交易。

  另一方面,很多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有所谓意识形态上的冲突,造成了外国当地政府的反对和阻力。

  解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选择标的时,尽量规避那些与我们意识形态有巨大冲突的国家。比如,能源类我们可以考虑非洲、“一带一路”上的独联体国家。科技类的公司可以把眼光放到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遇到的另一阻力是来自于劳工的阻力,例如,上市公司三安光电曾传出计划72亿欧元收购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OS-RAM),但是,几个月后又传出这宗交易告吹。媒体去做调研,发现表面上是政府拒绝,但真正原因是员工强烈反对。德国的工会力量非常强大,他们可以成为监事,而监事会有权否决董事会的决议。

  因此,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个并购会不会对员工造成一些影响,如果是的话,是不是可以在其他的国家,找到一个类似的替代标的。

  民族情绪也是海外并购中常会遇到的一个阻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万达花了2.6亿欧元收购了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一个大厦,打算重新改造成豪华酒店。酒店的重建计划遭到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对,新上任的市长推翻了酒店重建计划。最终,万达在这次投资中损失了一亿港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