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9日讯(记者钱箐旎)伴随着国庆及中秋双节的来临,在三季度即将结束之际,各家商业银行也开始陆续推出“双节”专属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推动银行理财收益创出近期新高。
自2017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受年中效应影响大幅冲高后,7月及8月的非净值、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分别为4.49%和4.48%。整体收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变化幅度,但进入9月后,整体收益出现了明显变化,平均收益已上涨至4.54%。“9月收益的上涨除了受同业存单到期、季末因素影响导致资金面有所趋紧外,教师节、中秋节及国庆节的节假日效应叠加也是促使理财产品收益整体向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说。
据普益标准统计,2017年9月的非节假日产品平均收益约为4.51%,而中秋及国庆双节专享型理财产品(2017年9月10日后发行,产品名称涉及节日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则达到5.01%,整体收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单只产品最高收益为5.5%,最低为4.3%。从双节专属理财产品各期限的表现来看,3个月以下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77%;3-6个月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5.05%;6个月以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为5.15%。整体来看中长期限理财产品的收益更具竞争力,但6个月以上产品收益领先程度并不明显。
魏骥遥表示,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专属类理财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在资产端没有明显的差异,仅是在产品端提升产品收益让利投资者,起到增强客户粘性,推广明星产品的作用。如重庆三峡银行的财富快车系列在9月末的投资期限为365天的非节假日专属产品的年化收益为5.05%,而同期限、同系列的“双节”专属产品的收益则为5.15%,明显更具吸引力。而0.1至0.2个百分点的收益差距也是目前大多数银行选择的让利幅度。另外由于节假日产品发行的时点特性决定了这类型产品更好的呈现形式仍然是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或固定投资周期的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这也侧面表明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发展是基本方向,但并不代表所有产品都需要走基金化这一条道路,维持产品的多样性有利于各家银行、各类产品的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