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券商加班补漏 响应最严内控指引

2017-09-25 08:46: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已近两周。

这份有着最严内控新规之称的文件在行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指引》带来的不仅仅是严厉的业务监管定调、行业规范化的提升,更成为督促券商排查潜在投行业务风险的“提示板”。

这不,这两周,券商已纷纷行动起来,对投行业务“问诊把脉”,力求扫除风险盲点,加强对内控审查完善的执行力度。

华东一家券商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证监会的《指引》要求,我们对公司投行业务合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风险点进行了细致梳理,拟准备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和人员配备上进行综合性的完善。”

风险频发

进入2017年,A股IPO升温,审核提速明显,国内投行迎来了“IPO大年”,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内控不完善已给券商的投行业务带来诸多风险事件。

股权承销成为券商投行业务风险的高发区。在9月13日的IPO发审会上,有4家IPO遭遇“滑铁卢”,其中3家的保荐机构为招商证券。据统计,今年以来招商证券保荐过会的项目为11家,IPO审核通过率不到70%。

而在经历3个项目同时被否后,招商证券已成为今年被否项目最多的券商之一。“公司在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值得反思。”沪上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2016年以来,兴业证券、信达证券、西南证券、新时代证券就分别踩雷了欣泰电气、振隆特产、大有能源、登云股份IPO,并遭到了监管层不同程度的处罚。

再融资方面,也屡次出现券商因未勤勉尽责而受处罚的现象。如2016年,中德证券、中投证券分别踩雷紫光卓远再融资、福建金森再融资;2017年,爱建证券踩雷步森股份、康华农业再融资。

定调严监管

投行业务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风险上升后监管出手,加码力度。

此前作为证券公司投行类业务内部控制建设主要依据一系列文件制定时间较早、内容相对的原则,且对各类投行业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较为分散,其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