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物联新时代遭遇核心技术瓶颈

2017-09-18 07:26: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大规模应用呼唤更包容政策

相关专家指出,物联网将现有产业领域和要素资源,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连接到一起,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这将使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进而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

纺织行业一直被视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颠覆了这一观念。

在无锡一棉扬子江车间,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转,却难觅工人身影。数据表明,经智能化改造,无锡一棉万锭用工在15人以内,工效达国际一流水平。

无锡一棉智能化改造,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改造中,数以万计的传感器被安装到工厂设备上,借助这些传感器,既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又能在线收集生产数据,实现产量报表自动生成,质量在线监控,订单实时跟踪。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大量廉价劳动力曾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优势。如今这一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一度令人担忧。但是从物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无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无人工厂、无人物流、无人零售……今后,“无人”的智慧制造或是另一种优势。

一度被边缘化的自行车,凭借共享经济这一新业态,在短时间再次成为发展的焦点,而这背后正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我在哪里”、“谁在使用我”、“骑行了多久多远”……借助一系列传感器和芯片,物联网技术赋予自行车自我感知、自我上传数据的能力,将每一辆车与后台连接,带来了全新的共享经济模式。

风电整机生产商远景能源也是这样一个案例。远景能源最初在风机里加入各种传感装置,旨在收集相关数据以改进风机制造,赋予风机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今天,传感装置收集的海量数据,为远景能源开辟了一个新的产业——能源智慧管理。

物联网还可以颠覆环境管理办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传统的环境监管受人力物力影响,存在时空盲点。环保部门与环境违法行为常处于“猫抓老鼠”状态,只能对环境破坏被动反应。借助物联网技术,让生态环境自我监测、自动报告,将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无锡,环保部门就利用物联网技术布下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它借助多型传感器将全市空气站、水站、噪声自动站、污染源等单位全部互联。当一条河流的污染物超标时,系统就会显示所有向该河流排放的企业信息,并精准锁定污染企业。同时,系统每天感知传输的环境数据量达300G,经后台分析后可形成环境风险预警报告,指导监管部门提前反应。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