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15日电 题:创新引领,在希望的田野上——“国字号”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20年记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陈晨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论。面对质疑,解决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95.64%的西北五省区农业发展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区。这座“农业特区”,自此被赋予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
因农而生的小城杨凌,曾因体制不顺、定位不清、人才外流而陷入困顿,又由创新重获新生。
布朗的质疑已经成为历史,而杨凌示范区也迎来成立20周年,一个青春飞扬的年龄。
国家命题,答卷写在大地上
为了让苹果更香更甜,要在果树旁栽上油菜,这听上去是不是挺“玄乎”?
这件事,赵西宁研究了8年多。在延安宝塔区一处苹果园,他和同事将油菜花套种在果林里。经多年观察,“争水”并未发生,长出的苹果果型好、水分足,大受好评。
“‘油菜还田技术’把更多水分拦蓄在土壤中,节水且增加有机质。”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说,去年起该技术已在黄土高原推广1万多亩。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建树说,依托6000多名科技人才,杨凌形成了包括品种培育、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在内的旱区农业创新体系,培育出上百个新品种:高产、优质的冬小麦品种“西农979”,品质超过红富士的苹果品种“瑞阳”“瑞雪”……
有了旱区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谁来把他们送到田头?
一到地里,西农大副教授刘朝斌就把自己“变”成一棵核桃树。
“你看,三棵主枝这样分布,形成120度夹角,是不是无论太阳在哪里,都能透风透光?”他伸出双臂,比比划划。作为核桃专家,他每年在陕西陇县、宜君、黄龙的试验站驻站超百天,在“田间课堂”开讲90次以上,每年培训农民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