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家“无人便利店”的探索与烦恼

2017-09-13 07:26:2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扫码开门、感应商品、自助付款,作为“无人便利店”的“便民日常”,它们不仅仅意味着节省人工。

在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有一家叫“we-go”的“无人便利店”。今年6月,江西百大众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淳勇和他的团队在当地政府三年免租的创业园区内,为“we-go”选择了一处25平方米的店面,悄然开业。

“这家店目前只是一间‘实验室’,顾客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我们结算也方便,一般都是秒到。”何淳勇说,开业两个多月,总体上既没盈利,也没亏损。

“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亏损已经很不错了。”何淳勇说,当前市场上的“无人便利店”,在技术研发和消费者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他们目前还没有一笔融资,各类成本都得死死地控制着。

“因为商品失窃导致亏损的情况多吗?”记者问。

“近80天的运营,商品略有丢失,但几乎没有恶意偷盗行为。”何淳勇介绍说,顾客扫码开门就是完成了信息登记,店内是一个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环境。“下一步,我们还将完善识别技术,推出‘刷脸’进店。”

对于何淳勇来说,当初转型做“无人便利店”,除了积极探索智能零售模式的初衷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

“不到两年光景,原来的200多家门店全线亏损。零售业的成本竞争太残酷了,我们就是奔着降成本才干的。”何淳勇给记者算了笔账,经营一家5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店员月薪3500元,按照同一时段需要一个收银员、一个导购员配备,要做到24小时营业,需支付三班倒的6名店员总月薪为21000元。这样算来,单考虑人力成本一项,一家“无人便利店”一年就可节省人力成本25.2万元。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增长快的双重压力,一些传统便利店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亏损。南昌红谷滩新区的一家品牌便利店店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店里目前仅剩4名员工,每天的销售额不足2000元。“老板正在考虑转租店面。”

尽管“无人便利店”在节省人力成本上表现“给力”,但新增的成本也让经营者伤脑筋。“‘无人便利店’并非一个员工都不需要。”何淳勇说,开一家“无人便利店”,每天都得摆货补货,至少需要一名调货员随时调剂余缺,一名技术员提供后台技术支持。能力强的调货员和技术员,两个人可运营5至10家店。“这样的员工一般都要经过系统的培养,而服务行业流动性很大,这些培养成本往往较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