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逆潮而行!部分领域缘何信“人工”不信“人工智能”

2017-09-08 14:41:4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记者调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尤其是“弱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非常成熟。然而,在智能代工的大潮面前,嗅觉迟钝者不在少数。

“冰火两重天”:没跟上“智能潮流”的企业面临挑战

近年来,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等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人们熟知的轻工业产品制造领域,大量“机器人员工”正在被引入。然而,在许多中小企业中,人力劳作依然是主流。

在我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的浙江温岭市,表现尤为明显。

温岭主要生产中低档鞋。规模较大的博洋、一休等制鞋企业,已经引进横机加工针织鞋帮面。记者在车间内看到,横机每小时生产鞋子3双,1个工人可管10台横机。过去需要几百个工人加班加点,现在只需几十个工人就够了。同时,机器加工的针织休闲运动鞋减少了滴塑、高频、下料等工序。

看到大企业的这些“高级机器”,来自安徽的汪卫琴很是羡慕。老汪在温岭鞋厂打了近20年的工,几年前带着技术和资金租了两间店面开了自己的制鞋作坊,雇了三四个工人打鞋帮、定鞋型,都是实打实的体力活。“工作的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很累,一年的利润也就10多万元。”老汪说。

在温岭5000多家鞋革企业中,像老汪这样采用纯人力劳作的鞋厂不在少数。

“他们的日子如今越来越难过了!”温岭市鞋革商业协会秘书长金洪青说,目前温岭鞋业一线普工最低年薪已超过3.5万元,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幅度上涨,人力支出上涨成了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金洪青进一步介绍,传统工厂的产量、产值和利润都在下降。当地采用智能代工的工厂,单是员工工资每年就可节省100多万元,一年半就可收回100台横机的投入。

与制造业相比,农业领域的智能代工听起来还比较新鲜。

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一个老农牵着一头黄牛”的耕作模式仍然常见。由于人力成本快速上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面临困难,甚至有的地方因人工成本太高水果无法采摘。

而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水产养殖户凌淦荣已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

2015年,凌淦荣投资280万元,对鱼塘进行了自动化改造。走进凌淦荣的丰溢水产养殖基地,记者看到鱼塘上布满了各种应用物联网养鱼技术的先进装备:自动投食器、全景探头、远程控制增氧泵、潜在水底的水质感应器……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