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危机十周年:美联储救市以来已权倾朝野

2017-09-05 09:22:0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郭海

经历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本·伯南克被称为美联储运气“最不好”的主席,接任者珍妮特·耶伦就显得轻松多了。金融危机爆发后,两位主席与美联储怎样一起走过了这艰难的十年?

“老学究”遇上大萧条

这得先从伯南克说起。伯南克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犹太裔中产家庭,成长于十分传统的犹太文化。他决定去哈佛念书时,父母很不放心,理由是他们觉得伯南克去了那里“会失去他的犹太身份认同”;伯南克和他的妻子Anna Friedmann也是相亲认识的。伯南克任教于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达17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院派。

“我很书呆子气、害羞,喜欢自己一个人想问题。”伯南克这么形容自己。

美国经济学学界素有“淡水”和“咸水”两大阵营。“淡水”即芝加哥学派,对一切制约市场自由的条条框框持怀疑态度;“咸水”由如伯克利、麻省理工和耶鲁大学等坐落在东西海岸的学府组成,他们认为,政府必须主动对市场进行干预。两者相当于在中国经常辩论的张维迎和林毅夫(支持政府干预的林却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

作为一位专注研究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学家,伯南克自我定位为一位新凯恩斯主义者。他和他的凯恩斯主义同行都坚信,通过调整利率、税收、公共开支,以及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是可规避的。

2006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当时美国房价飞涨,伯南克保守地认为,这并非泡沫经济的迹象。事实证明他错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宣布破产,金融危机一触即发。一开始,美联储还是用降低利率的老办法,但接近0的利率也没能让美国经济有任何起色。伯南克开始意识到,他研究的课题,大萧条,很有可能在他的任内重演。

温和的“老学究”被迫采取激进的对应措施,抢救岌岌可危的金融体系。2009年春,一系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横空出世,其中包括伯南克的“杀手锏”,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即QE)。量化宽松即美联储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债券资产的方式,对其注入现金流。在2009年,美联储每月花费850亿美元购买各大即将垮台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联储拥有9000亿美元的资产;而到2013年底时,它拥有的资产史无前例地已膨胀到了34兆美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