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警惕伪PPP项目兴风作浪:将纯商业化项目硬套其中(3)

2017-06-19 11:35:48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伪PPP”现象十分突出。例如,表面看是PPP,其实只是国有企业变相借道进入PPP项目;又比如,一些PPP项目中的运营和经营风险全部由政府承担,社会资本并不承担风险。

刘学智认为,“伪PPP”模式简单地认为PPP是政府新的融资途径,便把风险几乎完全留给政府,政府承担兜底责任,项目各方缺乏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同时,有的企业介入PPP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分一杯羹,或者目标并不在项目本身,而是拉拢与政府的关系,借机揽接其他项目,根本没有树立起政府与社会资本平等的关系。再次,很多PPP项目是中长期项目,特别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缺乏中长期合作机制,对着眼于短期的企业来说根本“无利可图”,导致大量项目推进缓慢。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蔡浩表示,“伪PPP”将会掩盖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水平,使地方财政预算约束无法真正硬起来。因此,要防范“伪PPP”现象,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由中央建立统一的PPP项目监督机制,明确社会资本范畴。

杨枝煌表示,“伪PPP”容易造成PPP项目泛滥低效,形成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和烂尾楼,最终拖累经济社会发展。防范“伪PPP”,关键要做好监督评估,既监督PPP项目的招标,让好项目有好操盘手,也要监督好PPP项目的实施建设,做好事后评估工作。

让PPP模式更好发挥作用

经过3年多来的探索,我国PPP“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统一的PPP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改革综合牵引作用显现。PPP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PPP市场。

“PPP模式应用范围广泛,突破了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多种限制,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不过,由于目前仍处于推广探索阶段,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刘学智说。

刘学智建议,一是要加强统一各方思想认识,正确实施PPP项目,避免“伪PPP”现象。二是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在基础性的PPP制度框架上,通过探索实践不断修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税收、土地、价格、融资等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三是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根据项目特点制定政府与企业合理的权责分担机制,实现投资风险和盈利分配的平衡。四是针对大量短期缺乏盈利收入的公共设施、公益项目,通过仔细测算和分析,可以设定政府回购年限和价格,提升社会资本积极性。五是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PPP作为新的项目模式,需要复杂的法律、财务、金融等方面专业知识,需要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专业化服务。

董希淼指出,要想让PPP模式的本来意义真正在我国发挥作用,必须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并严格执行,树立地方政府的PPP项目合法合规意识。同时,相关部委应将PPP项目纳入审计范围,严格奖惩措施,避免地方政府将PPP项目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替代,加剧地方债务风险。

杨枝煌建议,开展PPP关键要找准领域,在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等资本密集型领域做好规划。同时,要加快完善制度体系,加快立法,明确规则,继续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