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纪录片走进院线 业内:纪录片比剧情片更需要大银幕(3)

2017-05-27 10:35:58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刘典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摄影专业,据说该专业只在1986年招收过唯一一批学生,所以刘典算是我国纪录片行业难得的科班出身。虽然在校期间学的是技术,但多年来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经验告诉他,纪录片是用来发问和发现的,不是用来作结论的。我国当下不少纪录片还是高高在上地说教,别说走向国际,在国内市场都很难立足。“还有一部分纯粹是创作者在孤芳自赏,独自咀嚼着身边的小悲欢,还很可怕地把小悲欢当成大世界,根本没有去想怎么把故事讲好,又如何被大众接受呢?”

刘典觉得,内容上植根于中国元素、形式上开拓创新、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兼具艺术性与人文内涵,才是中国纪录片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走出去’的过程,所谓‘走出去’,是指走向国际市场,而不是打入国际市场。若是‘打入’,有可能一味迎合国外喜欢的方式,比如怎么落后怎么表现、怎么土怎么来,但这绝对不是真实的、全部的中国。走向国际,我们必须带上对中国文明的自信。”

走出困窘

当有些人欣喜于中国纪录片正在走红的一系列细节时,还有一些人抱着谨慎的态度,希望业界不要过早得出“中国纪录片迎来火热夏天”的结论。南京华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祁少鹏就是谨慎派的一员,在他看来,人才紧缺是当下亟需突破的困窘。

“纪录片人才培养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行业同时面临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两方面困境。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观看纪录片作为一种时尚,这其实也在要求纪录片制作和运营团队中能有更多年轻人补充进来,满足新生代受众的观赏需求。但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做到用源源不断成长起来的新鲜人才支撑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祁少鹏告诉记者。

或许,有人会说,智能设备和剪辑软件的普及不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纪录片人吗?祁少鹏觉得,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因为纪录片是对真实的记录,它不仅需要纪录片人具备专业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要观察生活、勤于思考,这实际上是一道很高的门槛,不是每一个会用智能设备拍摄、会用剪辑软件剪辑的人都能达到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的制作是个苦行当,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祁少鹏说。他给记者看了一段描述白唇鹿的纪录片,记者很想知道能有多苦、也很好奇这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大自然中的四季轮回以及可爱的动物演员们,没有一个是拍摄时可以随意操控的,我们只能跟着它们的节奏走。一个白唇鹿出镜5秒钟的镜头,我们都可能是从1个星期的拍摄素材里剪辑出来的。”他给出的答案让人吃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