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贷款1000元一个月滚成7万 校园贷能否销声匿迹?

2017-05-10 10:45:37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 北京报道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8期)

提到“校园”,浮现在脑海中的应该一幅幅美好画面:绿绿葱葱的林荫道,满腹经纶的老师,还有裙袂飘飘的长发女生。可是当“校园贷”这三个字伴随着“裸持”“自杀”“高利贷”等字眼,频繁出现在舆论报道中时,人们对此格外关注。

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并提出了“三个不得一个禁止”的“四条红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这一次,疯狂肆虐的校园贷真的能刹住车吗?

学生都从哪里贷款?

钱又花到哪里?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申请一笔上千元的贷款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需简单几步就能拿到借款,不需要信用审核,也不需要担保。在一些购物平台上仅需要你动动手指就能以分期的形式“赊购”商品,而在一些专门的网贷平台,你只需提交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还有学信网账户密码,几分钟就可以借到钱。

如果要申请更高额度的贷款,还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抵押物。比如父母工作单位的电话、本人大尺度的照片等。

201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这800亿元都来自哪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此前多次调查采访发现,提供校园贷的平台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网贷平台,提供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已经成为大部分消费习惯的花呗和白条。

如果说购物分期付款本质上是“赊销”的性质,那么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从而收取高额利息或手续费就是纯粹的食利了。事实上,现在的校园里一旦学生有借款的需求,无论是从校园的公告栏,还是微信朋友圈、QQ群里,都可以找到号称“无担保、无抵押,当日放款”的贷款广告。不仅如此,还有一些高校学生俨然成为了这些校园贷款的“宣传大使”,通过介绍同学借钱而从中抽成获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