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揭秘信息贩卖产业链:有黑客有内鬼 动辄数千万条(3)

2017-05-04 11:13:22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这些侵犯公民信息安全的黑客和贩卖者,往往都是线下有正规的工作,线上通过QQ群组结识聚合成为网上好友,密切配合沆瀣一气的。

用于精准推销、精准诈骗

据悉,在侵犯个人信息案件中,涉及信息主要包括网购数据、车主数据、保险理财类数据、学生公务员国企员工等特殊群体数据、医疗住宿出行数据等多种类型。这些信息因出卖次数多少、包含内容多寡决定价格高低。如果是首次出卖,信息包含银行卡号等含金量高的内容,可卖到一条信息一元的高价。多次转卖,往往就以一两百元一万条的价格打包出售。

大量个人信息被侵犯带来了不堪其扰的推销电话和短信,还有后果严重的电信诈骗。

含山县公安局网安支队副大队长王非介绍,被盗取的个人信息往往被分类用于精准推销、精准诈骗,比如公务员、教师、国企员工的信息往往被用来推销大额信用卡;个人银行卡类信息,往往被用来推销理财产品,或者用于复制银行卡盗窃资金;学生信息,则用来推销教材和家教信息,或以中、高考加分为借口进行诈骗;收藏品、保健品用户信息,车主信息则用来推销相应的商品或进行专门诈骗。

防止“信息裸奔”,不能仅靠自己小心

面对信息泄露,公众往往被提醒要自己小心,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信息。这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除非离网生活,否则仅靠公民个人自我保护,很难保证信息安全。

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说,他曾在房产公司、保险公司工作过,对于客户信息,公司虽有要求不能泄露,但实际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

目前一些网站本身的安全防护水平不高,甚至黑客入侵网站拿走数据后,有的网站仍浑然不觉。

显然,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各方共同发力。然而目前来看,防控信息泄露、打击信息犯罪还存在诸多难点。

首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定罪标准仍不明确。信息的敏感程度、数量、获取手段、损害后果等都应当是罪刑考量的要素,而现行法律对此还未作出清晰规定,导致对犯罪人员的打击处理缺乏有力法律支撑,没有形成应有的震慑。

其次,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数据保护责任尚未落实。很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没有及时进行匿名或化名处理;一些信息存储平台的日常防护能力不足。另外,目前处理的贩卖个人信息案件中,往往只追究了“内部人员”的法律责任,对相关单位及其领导的责任很少追究。

第三,公安部门反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往往通过网络,涉及全国各地,信息种类庞杂,造成犯罪分子追踪难、信息溯源难,对公安内部的多警协作要求日益增多,对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求也日益增多,这些都给案件侦办提出了新挑战。

然而不管怎样,严厉打击信息犯罪,已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面对新形势,必须加强上下游违法犯罪形态研究,建立起从源头到渠道、从平台到行业、从企事业单位到管理部门的综合防控体系,推进法律适用和落实执行等配套机制,切实提升犯罪成本,切实保障公民信息安全。(半月谈记者 杨玉华 汤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