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不少海归人才凭借科研成果选择回国创业,高端人才的海归潮在创业创新领域正越来越有作为。《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拥有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是一些创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保护力度不足、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知识产权价值难以充分实现,制约了企业创新动力。不少海归创业投资者认为,国内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尚待被“激活”。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受访的海归人士普遍反映,同国外相比,回国创业海归往往会面临突出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当一些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诉诸法院后,侵权处罚力度不够,甚至连法官也有“技术到底值不值钱”的疑问。
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志宇、中信集团李瑞耀说:“对于海归的创业支持不能只是锦上添花,关键要雪中送炭,这一点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表现十分突出。”
“让侵权者尝到苦头付出代价”成为在高新技术领域创业海归的呼声,他们认为,国内亟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尤其要重点打击侵权行为,逐渐让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记者调研了解到,知识产权保护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罚代刑的现象,难以形成威慑力。
2015年,江苏省检察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涉及56家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的移送标准,2016年底又建成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仍然有一些行政执法机关不能及时、全面地通报和报送相关信息材料,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信息不对称造成检察机关缺乏监督案源。
一位法律界人士说,行政执法人员在先期就要有较强的刑事证据意识,但是不少行政执法人员在证据搜集、固定上达不到刑事证据的要求,即使案件线索移送过来,也因为证据无法弥补往往不能成案,无法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他说:“我国九成以上药企生产仿制药。为什么不创新,因为创新很贵,并且风险大。业界常说,创新产业化过程是从一到十到百,意思是科学发展本身需要1块钱,完成整个测试可能要10块钱,最后产业化过程是100块钱,因此,整个链条完成需要111块钱,但直接仿制可能10块钱就够了。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的成本就要扩大,没有人敢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