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3月24日电 劳务市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中高端招聘会却是人潮涌动。在用工长期短缺的浙江,两个市场的一“升”一“降”中,用工呈现出“优化性新平衡”。
一升一降,从“两个市场”看劳动力之变
杭州人力资源市场是杭州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记者近日走进大院,只有零星的务工者带着大包小包在职业介绍所里咨询。已经过了年后的求职高峰,市场里开门的职介所不多,求职人流也相对平稳,偌大的市场显得略为冷清。
“前几年这里常常挤得像下饺子一样,现在即使是刚过完年也没那么热闹了。”在该市场一家职业介绍所工作多年的董成宏说,劳动力市场主要针对的还是技术要求简单的务工者,这些年往中西部回流的人多了,网络等求职渠道广了,岗位技术要求高了,市场就越来越冷清了。
与劳动力市场招聘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举行的春季杭州高级人才招聘会,这场招聘会的门槛不低,要求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但仍吸引了上千人前来求职。
“浙江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而且集中了大量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企业,都是非常理想的就业选择,所以我们也没有考虑一窝蜂挤去北上广。”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生张磊说。
杭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场招聘会提供988个中高端岗位,有369人当天就达成了就业意向。因为需求旺盛,这样的招聘会将成为常态。
“挤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并存现“优化性再平衡”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的大范围推进,浙江省对于低端劳务工人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呈现“挤出效应”,同时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正在进一步加强,逐渐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再平衡。
在位于台州市的永高股份的注塑车间,一体化的机器组成了流水线。高精度机械手准确抓取,通过集中冷却输送系统。生产车间里只能见到三五个巡视工作人员的身影。永高股份所属的公元集团行政经理张贤康说,公司自去年推行“机器换人”以来,一线生产作业员工人数已减少500人,降幅达75%,产值却提升了30%。
据浙江省经信委统计,2016年浙江新增工业机器人10820台,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技术改造投资,该省完成以“机器换人”为主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126.1亿元,同比增长6.3%。
同时,浙江以大量“轻、巧、灵”产业替代“厚、重、黑”产业,实现“腾笼换鸟”。以杭州为例,2016年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688亿元,占杭州GDP的24.3%,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高端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才聚集。
以顶尖人才为例,截至目前,浙江共引进省“千人计划”168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60多人,带动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浙江创业发展,形成了以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高校系为代表的创业创新“新军”。
“领头雁”助力中西部产业崛起
“在浙江,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正在产生。”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对于经济发达省份来说,“用工荒”在近几年始终呈现常态化、广泛化趋势,这也迫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并且通过技术化手段缓解用工矛盾。
从浙江等地回到家乡的务工者,也不仅仅是简单回流,而是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当地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在贵州省赤水市经济开发区,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里面聚集了大量竹林产业、农副产业、制造业企业,目前已有员工上万人。
赤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强说:“经济开发区里的很多人都是从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回来的,他们不仅带回了熟练的操作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如何促进劳动力在东中西部更加合理流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杨建华等专家建议,一方面对于有在城市就业意向的务工者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和企业共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资源特色和优势,做好东部产业承接和提升,让更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