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 “银行卡在手资金却不翼而飞”、“扫描二维码致使财产损失”……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支付方式的丰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开始变得高发和复杂。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再度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事实上,不少金融企业一直在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努力,以快钱为代表的企业,不仅通过创新技术提高支付安全,还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向金融消费者普及网络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你被坑了吗
其实,电信网络诈骗背后就是金融安全问题,诈骗分子通过电信网络使用各种诈骗手段,从而威胁到消费者的金融安全,最终导致金融财产受到损失。我们身边不乏金融消费者被坑的经历,以风靡大中城市的共享单车为例,最近,全国连发多起共享单车被贴虚假二维码的诈骗事件,用户手机扫描二维码后,致使资金账户被盗刷。这种诈骗方法手段新颖,用户难辨真假,使自身损失惨重。有受害者愤怒的表示:“高高兴兴出门,却导致巨额财产损失,找谁说理去,以后还敢相信这种扫码支付吗?”
类似这样的盗刷案件屡见不鲜,直接导致消费者的财产损失。据警方统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在百亿元以上,社会危害大、手段多样、贴近大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快钱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避免在公共场合连接不明WiFi,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等。
掉坑了怎么办
普通消费者在掉到电信网络诈骗坑之后,第一反应往往会比较冲动和慌乱,这时应保持头脑清醒,第一时间联系警方报警,告知案件的来龙去脉,积极配合警方早日破案,同时拨打持卡银行客服电话,申请暂停银行账户,保留好相应的交易证据,尽量挽回损失。
尽管警方和金融企业为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屡出重拳,媒体也曾多次报道,提醒大众提升防范意识,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各方未能形成联动、实施有效打击才是根本原因。因此,防坑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从技术上来说,金融企业应加强自身风控能力,彻底落实账户实名制等安全措施,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政策上,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坚决打击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管理上,加强金融企业的安全队伍建设,提升员工安全意识,杜绝“内鬼”的发生。最后,加强政府、警方、媒体、金融企业和金融消费者的联动,运用媒体加强宣传报道,提升金融消费者的安全防范意识。
持之以恒安全第一
伴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各大企业均加大了安全技术防范的投入,将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据快钱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快钱专门成立了由公司CEO担任组长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小组,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在公司内部持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流程,制定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应对外界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
信息安全始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十余年专业风控经验,快钱始终坚持通过各种内、外部权威专业的安全检测评估来验证自身安全管控情况,截至目前,快钱已通过PCI DSS、ISO27001、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等多项安全认证。在信息公开上,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服务上,快钱均要求员工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将产品和风险信息如实告知,同时对外公布了多种投诉路径,避免发生损坏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事情。
总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路途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协同作战,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去。上述快钱人士表示,快钱未来将持续加强企业安全技术建设,完善自身产品和服务,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引导用户强化风险意识,与各界部门一起全力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