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界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率先把理念进行调整,时刻记住背景是发展新常态,目标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识到背景变了,目标也变了的时候,才能正确讨论问题,判断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016年重化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市场销售形势在明显好转,企业效益好转,带来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恢复,今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将继续保持温和回升。
●美国、日本、欧洲基本上经过实体经济的十年调整,进入了一个新增长的阶段,可能增长速度还比较慢,但是实体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已经到了新阶段。
●宏观经济还是不错的,出口和制造业将是亮点,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小的革命,中国的制造业内资品牌壮大,原来我们进口很多中间产品,通过合资品牌生产很多东西,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品牌所替代。
在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等专家就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外部环境,未来走势及政策着力点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所长高培勇:
2017年财税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我们预测2017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并且提出政策建议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理念层面要特别注意调整。
比如,当我们说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抑制了财政支出的增长时,我们内心其实是希望不抑制甚至是放松财政支出的。如果是放松财政支出,我们究竟是希望政策效应落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当希望转换为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时候,我们希望它发挥扩大需求的财政刺激政策的效应?还是希望它转换到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应上来?当我们讨论结构性调整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大多数人的政策选择的基本思维还是落在需求侧,落在扩大需求方面。
两会召开前,大家经常问的问题是货币政策空间多大?财政政策空间多大?尤其是在讨论财政政策空间的时候,往往用赤字规模来衡量。2016年财政赤字增加了5600亿,这些钱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这是应该特别考虑的问题。如果落在供给上,这个赤字的安排和以往的赤字的安排究竟有什么不同?
2017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是要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我们拿什么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怎么降成本补短板?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们能够操作的政策手段第一不多,第二不熟悉。我们熟悉的都是以往的一套做法,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就会新瓶装旧酒。
举个例子,大家都主张2017年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减税降费,怎么做?简政放权的目的是调整资源配置,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市场和企业;减税降费的目的是给企业和实体经济减税降费。减税降费传统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进行收费的结构性调整,前提是政府制度不变,这是收入的结构性调整。第二种是支出不变,但是减税之后肯定增加赤字,变成了国债和税收之间的替代。第三种是实实在在的既减税也减支出。这是三种不同的决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下,应该怎么选择?
很多人选择第二种,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减税,但这和以往经济发展旧常态和发展需求没有什么两样。同时,这样做也改变不了资源配置的格局,资源配置格局在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这样能降成本吗?不能。因为每年要增加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在中央财政收支报表上,是这几年增速最快的项目。所以,从企业角度看,可能是近期成本没有增加,但是远期来看,它的负担肯定是要增加的,因为政府要收税和收费,就是因为有支出,只要不减支出,就谈不到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