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县治水造景后形成的“钱江源百里水岸风情带”美景。 蓝 晨摄
底图为整治中的浙江开化县马金溪姚家源景观工程。蓝 晨摄
早上7点巡河、8点上班、10点现场督查交办,下午改造池塘、走访农户……这是黄小兵一天的巡河日志。作为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紫港街道办主任,他同时担任着街道流域的河长。
黄小兵是浙江6.1万名河长中的一员。目前,浙江已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实现河长全覆盖,并将河长制延伸到小微水体。3年间,全省共消灭6500公里垃圾河,整治“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
先行先试 建立河长体系
庙源溪是钱塘江上游衢江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80多平方公里,主流长23公里。两年前,由于沿岸有生猪养殖,溪水又脏又臭。
2013年,柯城区开始对庙源溪实施全流域整治,区领导挂帅担任总河长,所经乡、村主要负责人担任乡、村级河长,庙源溪流域实施畜禽禁养、河道禁采、洁水养鱼,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同步规划。如今的庙源溪已经从过去的黑臭河、垃圾河变为漂亮的风景河。
变化的不止庙源溪。
浙江地处江南水乡,河湖交错。境内大小8万多条河流滋润了几代人,灌溉了无数农田,让浙江成了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于是,浙江在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以治水为突破口“重整山河”。河长制正是浙江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及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有力抓手。
早在2008年,衢州、湖州等多地就相继率先陆续推行河长制。
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3年底,省、市、县、镇(乡)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2015年5月,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对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牌的设置、河长巡查制度进一步明确。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省级河长6名、市级河长199名、县级河长2688名、乡镇级河长16417名、村级河长42120名。从去年开始,浙江又在全省推广“警长制”,即公安机关与河长配套,共同服务保障治水工作。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221个省控断面水质Ⅲ类以上占76.9%,比2013年提高了13.1%;劣Ⅴ类水断面占2.7%,减少了9.5%,垃圾河、黑臭河基本消除。
责任在肩 共护一江清水
如何当好河长,成了浙江各地干部肩头的重责。
衢州市龙游县是养猪大县。“2013年全县生猪饲养量最高达220万头,大大超出本地环境容量,直接导致河水变黑,空气变臭,土壤污染。”龙游县委书记刘根宏上任没几天,就已经巡查了县域内的不少河流,还对问题进行了记录,并提出了整改意见。
如今,猪场变“蔬果大棚”,“猪倌"变身农家乐老板。“河水变清后对生态敏感的鱼类慢慢多了起来。”衢江区代区长朱素芳说,“现在的河道感觉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样”。
近日,新上任的衢州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来到龙绕溪边,这已是他到任一周内的第二次巡河。“常山是钱江源的第二道关,我们上游的干部群众应该有保证‘一江清水送杭城’的政治自觉和生态自觉。”叶美峰认为,常山要把治水从“大动脉”延伸到“毛细血管”,花更多精力在库塘沟渠等小水系的整治保洁和水质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