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贵在“协同创新”(2)

2017-01-20 17:23:36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补齐发展短板——

构建促进各项资源高效配置的硬条件和软环境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顺畅流动。

一是补齐轨道交通短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硬件支撑。轨道交通对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国际经验显示,都市圈和城市群一般需形成地铁、城市快线铁路、市郊铁路和城际铁路四个层级的轨道交通体系,满足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快速交通出行。从北京交通结构看,中心城区地铁密度不足,缺乏中心城区到达周边区域的市郊铁路,轨道交通供给不能满足大规模、快速化、低碳化的交通出行需求,出现供给侧与需求侧“错配”。从京津冀区域看,城际铁路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城市间交通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北京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京唐城际、京滨城际、京霸城际等已先期开工建设。但从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需求看,市郊铁路建设也同样重要。城际铁路主要满足京津冀范围内几个重点城市和区域的交通需求,并非按照大都市与周边区域的上下班通勤需求来设计安排,在功能、效率和站点设计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很难替代北京到达周边新城、卫星城、微中心的市郊铁路。未来,应加快市郊铁路建设,弥补这一短板。

二是加快修补周边区域公共服务短板,缩小与北京的差距。由于周边区域与北京在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对承接非首都功能缺乏吸引力,很多被疏解对象面临着搬迁过程中留住人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要加强政府引导,结合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疏解,提高周边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增强承接地的吸引力。

三是加快修补生态环境短板,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京津冀雾霾天气频发,环境污染备受关注,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需求强烈。对此,应从供给侧发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一要在“去”上下功夫,着力化解钢铁、煤炭、水泥等重污染行业产能,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能源结构调整;二要在“治”上下功夫,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三要在“建”上下功夫,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和跨区域生态廊道建设,扩大区域生态空间。

深化制度创新——

形成多元共赢、协同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加强制度供给,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工作力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主体多、利益诉求复杂,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建议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力度,提升国家发改委负责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部门层级,强化政策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对接、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力度。

二是加强政策创新,形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保障体系。当前,京津冀三地很多政策不统一、不衔接,制约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协同发展。比如,北京养老金平均水平分别是天津和河北的1.33倍和1.49倍,影响到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未来应加强政策创新,围绕制约京津冀人才流动的制度瓶颈,探索社会保险接续、医疗保险即时结算、人才资质互认、跨区域执业等政策创新;围绕京津冀产业对接与创新合作中的制度瓶颈,探索高技术企业资质互认、共建园区利益分享机制、特殊行业异地监管等政策创新,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