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吉林一干部,曾直言东北地区经济数据不实带来的危害。弄虚作假,打肿脸充胖子,政绩数字造假的危害不难想见:在误导高层决策之下,损害的终将是民生。在舆论看来,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彻底追责、高压政治之余,还需从考核导向上下功夫。 记者李玉伦
造假背后的指标压力
2015年,《财经》杂志描述了一个A 省,作为“各地区经济数据统计失真样本中较为严重的一个”,进行了详细分析:
2009年、2010年的A省统计公报中,进出口数据统统“消失”,原因是这些数据均为负增长,直接影响了其GDP增速。在其帮助之下,那两年A省的GDP 分别增长了13.1%和14.1%。更为过分的是,为了维系净出口为正的“脸面”,整个“十二五”期间,A省的统计公报中,出口额一直高于进口额,尽管事实完全相反。非常适时的,A省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来要“逆势超车”。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在转发此文中提到,维护口号自然需要数字的力量。面对考核压力,指标被层层摊派下去,微小的注水,最终汇集成其不可承受之重。直到2014年左右,国家审计署“突袭”A省某核心部门。接近该部门的人士称,国家审计署工作人员不请自到,仅在该部门停留十余分钟,旋风般拷贝关键数据。自此,统计泡沫开始缩水。此后,相关数字一缩再缩。“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对于数据造假,辽宁当地干部也曾提到指标压力。
辽宁某地一县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级下多少指标就能完成多少指标,并且下什么指标都绝对能完成。怎么完成?有的地方拆东墙、补西墙,提前征税。比如说对一家企业今年应征300万元税款,但政府要征400万元,提前把下一年的部分税收也征了。今年的经济指标是3000万元,实际完成了3700万元,那么就把700万元留下来,算到下个年头。”
真实数字被要求“改假”
据媒体报道,部分基层干部的造假之风与上级的直接指示有关。
农民日报曾刊发《谨防逼官出数字》的文章称,一位乡长称,这些年来,他们吃够了虚报数字的苦头,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做到不掺假、不对水。可当他们如实上报成绩时,报了三次,都被县里退了回来。文章提到,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批评道:“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不从安定团结的大局着想,你们年年在县里名列前茅,今年却来了个大倒退,你们的年终奖金还要不要?官帽子还想不想戴?这不仅拖了县里的后腿,也给主管领导抹了黑。”最终,他们把数字翻番上报才过关。
2007年,半月谈杂志也曾刊发类似基层干部的苦衷。报道称,记者到湖南南部某地采访,当地一位乡长向记者猛烈抨击当前基层政绩考核中弄虚作假,打肿脸充胖子之风。这名乡长自述称,“我在湘南一个乡镇政府干了11年,当乡长两年了。县委、县政府对乡镇的政绩考核在很多方面背离实际,逼着乡镇干部造假。”
这名干部举例称,建沼气池本是好事,但有一个前提:农民必须养猪。“我们乡很多农民不养猪,没有沼气原料,可是县委、县政府去年还是给我们乡下达了建41个池的任务。建一个池,除了上面下来的配套资金,乡政府要补600元钱。乡政府总共花了近6000元钱,建成的池子实际上没用,全是废物,是做给上面看的。”
2013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也曾直批一些地方的造假劣迹,“个别地方在联网直报中仍然存在干预企业真实独立上报现象,有的编造企业虚假数据,有的要求企业填报虚假数据,有的代填代报企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