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装修报价10万结账要付25万 花钱咋买不来好体验(2)

2016-11-18 10:13:16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李晓先到小区附近的家政公司咨询,工作人员介绍说,公司的保姆分金牌保姆、四星保姆、三星保姆等,级别越高,收费越贵。

“不同级别的保姆,服务水平差别很大吗?”李晓问。

“当然有差别,级别越高肯定越好。”工作人员说。

“究竟好在哪?有具体标准吗?”李晓追问。

“那可不好说,只能你自己判断了。”对方含糊其辞。

这样的回答,让李晓一头雾水。回到家,他上网查找了一些网友的经验。不少网友说,其实很多所谓的高价金牌保姆,工作态度还不如一些刚刚从业的普通保姆。

服务不像实物商品,衡量标准不够明确。比如买彩电,质量、性能好不好,都有具体参数为标准,看得见、摸得着,消费者心里有底。而服务消费的评价标准,往往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更容易引发焦虑。

消费者购买服务,特别需要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在这种需求下,一批点评类软件快速发展。这些软件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餐厅、酒店、商场、景区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然而,也有一些提供评价服务的APP为了盈利,和一些商家进行商业合作,任凭商家花钱买好评,降低了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附近一家牛肉面店的老板说,经常有一些提供“点评服务”的公司派人上门要求合作,每个月只要几千元,就能把店里的评价“做得很漂亮”。如果不交钱,就很难在APP上找到这家店。

李晓认为,如果评价可以花钱买,就失去了参考价值。服务消费市场急需更多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为消费者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标准须明确,“劣币”应严惩

完善和明确服务市场的标准,同时更多关注服务消费类的投诉,让钻空子的企业寸步难行,让吃亏上当的消费者得到应有赔偿

“说好10多万元,结果花了20多万元,所谓的‘实在报价’真坑人!”北京市昌平区居民邵琳近期刚刚完成了新房装修,在结算装修费用时,被装修公司提供的账单吓了一跳。

今年5月份,邵琳购买的新房终于交房,装修前夫妻俩比较再三,最终全包给了北京某知名品牌装修公司。

“签订合同时对方声称实实在在报价,基础装修费用预估10万元左右,并承诺最终装修费用上浮不超过10%。”邵琳回忆说,等到装修结束,装修公司却拿出一个接近25万元的账单。

哪些服务项目需要多付费?邵琳一一对比,发现猫腻还真不少:比如装修水管、电线长度,比估算高很多;每个房间刷不同颜色的墙漆,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费;卫生间的防水材料,比预算的价格高出1倍……

“水管、电线究竟用了多少米,根本没办法核实。装修材料用的什么牌子,也都是装修公司说的。不明不白多花了这么多钱,心里很不爽。”邵琳说。

“低报价招揽顾客,等装修开始后不断加钱,赚取利润,已经成为装修行业的潜规则。”北京朝阳区某装修公司老板曹伟说。

比如,80平方米的两居室,如果从毛坯状态开始装修,改水电加上基础装修的材料费、人工费,成本一般不低于10万元。但大多数装修公司的初始报价往往低于成本价。

这些装修公司会做赔本买卖吗?当然不会。他们的小聪明就是在装修过程中,以一些合同里没有约定的项目为由,增加装修费用。

曹伟说,大多数人在装修前,一定会找很多家装修公司分别做出预算,然后再决定找哪一家。如果别人报价低,肯定更容易被接受。

曹伟曾经尝试过实实在在报价,并且明确告诉客户,费用不会再增。别人报价虽然低,但后期费用一定会增加很多。但最终,客户还是选择了低报价的装修公司。从那以后,曹伟才明白,不玩“低报价再加价”的套路,根本接不到活儿。

“买服务”中的焦虑心态,说到底反映了市场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分辨,消费者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从根本上缓解消费者购买服务时的“体验焦虑”,必须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市场上,要建立好服务有好回报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企业不断改善服务。但国内的一些服务领域,由于秩序混乱,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正常功能。

“当务之急是好好管管这些市场。”邵琳说,一方面要完善服务市场的标准,让提供服务的企业、购买服务的消费者有明确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维权体系应更多关注服务消费类的投诉,让钻空子的企业寸步难行,让吃亏上当的消费者得到应有赔偿。(王珂)           

首页上页12  2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