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探访圣贤立功地 落星亭边思阳明(2)

2016-10-22 22:35:03  黔讯网    参与评论()人

据了解,制作黄元米果需要用黄荆枝叶(一种可入药的灌木,广泛分布在赣南)晾干,再火烧取其灰,水滤便为”灰水”也就是碱水,再取粳米和糯米加适量的黄栀子果实用灰水浸泡。

制作黄元米果最好的大米当属“大禾米”,但种植大禾米的人少,便改良使用一定比例的粳米和糯米代替了。将煮熟的米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再次蒸,之后置于大石臼内。这时候,一早就邀约好的七八个壮汉子在一旁等着呢,大米一入石臼,大伙就用专用的木棍围着不断捣腾。经过七八人不停捣的米饭会变得极富韧性,称之为“糍”,将糍置于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匀揉成圆柱体,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亦称“米果”),再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形的黄澄澄、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

如此加工的黄元米果色黄质嫩,细密滑腻,可汤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沾牙,不腻人,吃了还想吃,余味无穷。米果可放置数十日不变质,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碱水坛子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变质变味,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鲜如初。

此外,赣南小炒鱼也是一道与王阳明关系密切的菜品。赣南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因得王阳明欣赏而名声大振,成为赣南第一名菜。王守仁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用凌厨子做菜,凌得知王爱吃鱼,为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作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赏识。

有一次凌炒鱼放醋,别具风味,王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叫来,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于是就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因此得名。

王阳明与尼采 两星隔空闪耀

张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暨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十六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同时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思想家,西方的尼采和东方的王阳明,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两颗星。尼采的“上帝死了”与王阳明的“人人皆可成圣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两人都跃入具有原创精神的世界一流思想家行列。

众所周知,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引起西方一片恐慌。对笼罩在上帝光辉之下,需要上帝护佑和拯救的西方社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果上帝死了,人该怎么办?尼采告诉人们,上帝死了,人自己做主,所以人必须成为“超人”。这就使人从匍匐于上帝脚下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开辟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道路。

与此相同的是,王阳明在明代中期建立良知学说,明确提出“人人皆可成圣人”,要求人们“振作精神,自作主宰”,使人从匍匐于圣人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开辟了五百年东亚思想的新纪元。

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是在江西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516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他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之余,坚持不懈地进行讲学。在天下王门弟子群体中,江右王门最为人多势众,且以阳明良知学说之正宗自称。江右王门最著名弟子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董萝石、何廷仁、黄宏纲等。

以下是王阳明与弟子在赣州通天岩中关于圣人问题的讨论:

弟子王畿从赣州城回到通天岩,王阳明问:你在城里看到了什么?王畿: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你看满街都是圣人,满街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阳明又问董萝石:你也刚从赣州城回来,你在城里看见什么呢?董萝石:看到一件奇异的事。王阳明:什么奇异的事?董萝石:我也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这是平常的事,不值得感到奇异。董萝石:可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王阳明:举例子来说,你们拿一个圣人来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因害怕而逃走了,如何给人讲得行;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何廷仁接着说:可是,我以为圣人与凡人还是有区别的;就拿人品来说,先生的人品就象泰山一样高大。王阳明:泰山不如平地大,凡人自知的是非,是他本来就有的;虽然圣人很聪明,如何可以增减得一分!

以上是《传习录》记载的王阳明与弟子在通天岩关于“满街皆是圣人”的讨论。王阳明认为凡人与圣人在人性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是非,都有良知,都有天理。即使以圣人的天纵之智,也不能使良知增减一分。这就将凡人与圣人的人性与良知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之上。

王阳明和王门弟子进一步提出“人人皆可成圣人”,“百姓日用即是道”,要求不必以圣人的是非为是非,而要以心中良知为标准,身体实践,践履良知,达到知行合一。这极大发扬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人”的思想,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使人在良知面前保留了与圣人平起平坐的地位,使中国人从两千年来屈服于圣人的迷信状态中解放出来。

首页上页12  2
关闭